三、“人民立场”亮明了我们党的“身份”,是我们党在复杂环境中践行根本宗旨的定盘星
坚持人民立场,就是亮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就是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人民立场”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和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指的是党在任何情况下的立场选择与宗旨坚守,尤其强调党面对重大政治安排、重大政策设置、重大利益调整时的决策与施政立场,是在复杂环境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方法论。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揭示。首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不断巩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政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其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再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宪法保障。弘扬宪法权威,就是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最坚强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道路,是尊重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道路。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首先,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尤其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动摇,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其次,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发挥其支撑与引导作用。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毫不动摇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坚持人民立场,一是要在工作对象上抓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在工作方法上走群众路线。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三是在工作态度上即知即改。要能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四是在工作效果上坚持人民评判标准。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四、“人民立场”为继续“赶考”助力定向,昭示了民族复兴的光辉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发出了继续“赶考”的伟大号召。新征程是否走得对,在于方向是否正确;新征程是否走得远,在于力量是否强大。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人民的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永远是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人民立场”为继续“赶考”标注了历史方向。9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把人民评判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今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征程上迎接新的历史性考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继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确保我们党牢牢坚持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的方向作为我们的方向、前进的方向。
“人民立场”为继续“赶考”提供了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摒弃全部的政党私利,这是一种道义的力量;就是以优良的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就是坚守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是一种真理的力量;就是致力于人民解放与发展从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这是一种民众的力量。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必定会凝聚起磅礴的伟力,走向民族复兴的光辉未来!(作者:李冉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