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皖北煤电矿工朱胡涛的幸福生活 今年26岁的矿工朱胡涛,在皖北煤电钱营孜煤矿工作了6 年。这6 年对他来说有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工作环境更安全,设备更加智能化;另外一个就是从一个农民的孩子到城镇职工的身份转变和生活水准的提高。
比起老矿工们,我们很幸福 线衣线裤工作服、胶鞋头灯追踪器,这些行头一样都不能少。朱胡涛告诉记者,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是防静电的,腰上挂的追踪器可以准确定位每个人的位置,升井后工作服有专人负责洗干净。
“刚下井时有些害怕,越往下走人心里越发慌,现在习惯了,觉得井下的环境也挺好的。”朱胡涛有点感慨。坐在下井的车上环顾四周,的确敞亮,巷道顶部挂着塑料藤蔓和红色的中国结,墙上的布线也是整齐排列。
下了车,已经是地下650米,得走过一段距离才能到达采煤作业一线。沿途,一排粗壮的支柱顶在巷道顶部,又细又密的金属网将巷道壁牢牢固定。朱胡涛介绍说,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预案启动工作会议。经严格筛选,全国共有74座矿井被划入先进产能矿井梯队,钱营孜矿榜上有名。这个矿优化采场布局,坚持安全高效的“一井一面”生产格局,缩小井下活动范围,减人员、减头面、减系统,生产活动更加集中,减少了现场隐患点。
作为皖北地区产能最大的现代化矿井,钱营孜矿机械化采煤比例达100%,机械化掘进比例90.64%,年产原煤360万吨,工作面综合单产29.5万吨/月,原煤工效为13.09吨/工,采区回采率为80.4%。在能耗和环保指标上,该矿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塌陷土地治理率在90%以上,绿化覆盖率约98%。产品质量方面,矿原煤入选率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100%,矿井水利用率97%;商品煤灰分、硫分均超过先进产能标准。投资30多亿元的2×350兆瓦低热值煤矸石电厂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2017年9月投产,投产后每年可消耗低热值煤炭约200万吨,减少原煤洗选量及矿井排矸量。
“听老师傅说过去采煤还是打眼放炮,不仅危险,而且要依靠人工来采煤清煤。一个班下来,连牙齿也是黑的,衣服里的汗可以拧出水来。我们现在实施了机械化采煤,雷管彻底从井下消失了,而且整个采煤过程都是湿采,基本上没有粉尘,也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比起老矿工们,我们很幸福。”朱胡涛说。
“我是老早班,负责跟检修班。跟那些到省外援建开发的员工相比,我已经很知足了,起码每周能回家一次,能'老婆孩子热炕头'。”朱胡涛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目前,面对煤炭市场的巨大波动,皖北煤电集团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经营模式,依托自身技术、管理、人才等比较优势,在晋陕蒙扎根,大力发展煤矿托管业务,实现从“提供煤炭产品”向“为煤矿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转型发展之路日渐清晰。
通过技术革新减轻工友劳动强度是我的最大心愿 “科技保安全、创新克时艰,能通过技术革新让工友们减轻劳动强度,给矿井带来效益,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朱胡涛告诉笔者。
在单位,朱胡涛被工友、领导们亲切地称为“帅哥”,不是因为他的长相有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爱学习、肯钻研。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创新,解决了井下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用一个字来形容他的创新成果,那就是“帅”,他也理所应当成为了矿上不拼颜值拼技术的大明星。去年7月初他还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专业学员们的采访。
走技术创新的路,朱胡涛的出发点很简单,也很朴实:“2010年9月来到矿上时,我还不满20岁,井下工作很辛苦,我就想能有什么方法让大家的工作轻松点。”
从事采煤机检修不久,机会就来了。矿3211工作面安装调试过程中,两部下运皮带出现严重飞车现象,工作面无法正常生产,朱胡涛设计出皮带阻尼板,这项设计应用后,皮带不再出现飞车、打滑现象,消除了断带等重大安全隐患,工作面正常回采至今。
有朋友曾劝他选择更“体面”一些的科室岗位工作。但倔强的朱胡涛依然选择扎根一线,他说:“我在安徽理工大学读的就是矿山机械自动化工作,如果不在一线工作,就不知道工人们需要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设计和改进一些设备。”
的确,正因为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朱胡涛的每一项创新成果都给一线职工们带来了巨大的实惠。由于3214工作面倾角较大,运输机溜槽下滑导致,采煤机无法截割机尾煤壁,朱胡涛通过现场跟踪调查,查阅兄弟矿井各项技术措施后,总结出在机尾压链器上焊接一块齿轨座的方法,使采煤机能够向机尾再牵引800mm,即可能够截割到机尾煤柱。节约了大量人力劳动,同时减少了安全隐患。
在3227工作面皮带机打运物料时,常常出现物料物料歪倒后掉下皮带机;物料刮帮后相互挤压,重新摆放物料时间长,物料挤帮后撕皮带事故的发生,挤压到跟料人员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朱胡涛通过对W3227工作面皮带机打运物料时通讯装置的改进后,实现了皮带机无线急停功能,利用设备之间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一台设备上先进的技术引用到另一台设备上,弥补了设备上在现场应用过程中的不足,
在3211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窝清理比较空难、使用厂家生产的填充物消耗材料费用高等问题上,朱胡涛设计使用报废皮带加工的立柱窝盖板后,现场应用效果不错,既解决了人工清理立柱窝的困难,又节约了大量材料费用,此项技术也在新安装的3214工作面应用。
在矿使用的设备问题上,有些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与现场使用差距较大,朱胡涛通过总结后,及时与厂家技术人员沟通,要求厂家在下一套设备上进行改进。例如:3213工作面运输机机头弧形挡板太高,阻碍了支架的移动,通过与厂家沟通后,降低了机头弧形挡板高度,现场应用效果很好。参加工作至今,他累计破解技术难题20多项、精修综机设备百余台。朱胡涛所在的采煤事业部先后刷新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日产量、月产量、季度产量纪录21次。部门自组建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伤以上事故,原煤产量突破2000万吨,创造了2个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纪录。
由于技术精湛和工作扎实,朱胡涛先后荣获集团公司第八届科学技术奖“优秀毕业生”称号、矿“优秀毕业生”称号、矿CIA持续改进等多项奖励。
组织上对大学生的关爱,让他们打心里感到“暖暖哒”
在朱胡涛看来,矿上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十分关照,对大学生的成长也特别关爱、提携。据介绍,为了培养优秀大学生,钱营孜煤矿开展“大学生队官”选拔,2014年4月,朱胡涛成为矿上27名“大学生队官”之一,任采煤事业部助理工程师的同时,兼任检修班(队)“队长助理”。“矿上对我们年轻人这么关照,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朱胡涛说。
今年2月,朱胡涛被破格提拔为采煤区的主管技术员,与当“大学生队官“相比工资涨了一截。如今,他每个月的工资6000元左右。
“我在大观园芳林苑买了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眼下正寻思着再买个小轿车,十来万的就成。”朱胡涛说。
朱胡涛成绩的背后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姑娘,她叫刘文。也在钱营孜矿工作,大学毕业、同在矿上工作的年轻夫妻也有许多,朱胡涛和刘文便是其中一对。说起工作感受,夫妻二人说,组织上对大学生、年轻人的关爱,让他们打心里感到“暖暖哒”。
朱胡涛和刘文是大学同学,于2009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朱胡涛通过参加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招聘,来到钱营孜煤矿工作,刘文则去了芜湖,从事文员工作。经历多年爱情长跑,二人于2011年10月结婚。
婚后长期分居,这不是个办法。恰巧,此时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招聘女工,规定大学生夫妻可以优先享受政策。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文辞去芜湖的工作,到钱营孜矿报名并被录用。
“以前上学时很不愿意到矿上工作,但自从结婚后来到矿上,发现矿井并非社会上传说的那种不安全。”刘文说,她在监控中心上班,可以随时看到矿井下员工所处的位置。“现在矿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也不是以前那种多用工的时代了,现在20人能做200人的工作。”
即使钱营孜矿是皖北煤电集团效益最好的矿井,但今年集团公司给这个矿定员1500人,分流指标近千人,这个矿对轮岗分流人员实行“岗位托底、生活保障托底”,解除员工后顾之忧,发挥技术、区位优势,成立营创公司,对钱营孜电厂生产安装、管路安装、地面服务等实施全面托管,同时通过机厂承包修理费用、砖厂人员置换等方式,安置富余人员。截止到8月上旬,需转岗分流的984人员已完成。同时,在对生产系统进行定编的基础上,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工资分配上向关键技术岗位倾斜,通过待遇留人,确保一二线队伍稳定、关键岗位人才稳定,以支撑高产高效矿井建设。
刘文所在的单位是通风区的监控员,需要轮岗,她毅然把机会让给了同事,与矿上签了轮岗一年的合同,在家专门照看三岁的女儿。
2009年,皖北煤电集团建设了千亩园大观园,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统一的太阳能热水器和高品质数字电视系统,医院、学校、商场一应俱全。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也不是梦想,而是走出棚户区、实现安居梦的矿工们真实的故事。朱胡涛的家靠近千亩园的广场,走出朱胡涛的家,已是夕阳西下,大妈大嫂们在广场上跳起了健身操。从大观园上林苑到大观园芳林苑,4个片区的名字,全用“苑”字。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皖北煤电集团正发扬新长征精神,努力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不消沉、不懈怠,攻坚克难、提质提效,相信企业会顺利实现“两年渡危机、三年谋好局、五年大转型”的战略目标,想方设法调动好员工的干事创业热情,打造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吴琼)
皖宿州钱营孜煤矿政工科 吴琼 邮编:234116 手机:159055705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