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李天田
  前几天,我不断收到以前的4S店打来的电话:李小姐,您的保险快到期了,请您尽快续保。对此我一律答应好好了事。几天后,过了保险时限,这个电话反而没了。当然,我也不会主动打电话过去找一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告诉她:我早已经换了另外一家4S店。
  至于为什么换地方,原因很可笑:4S店现在普遍会在保养、维修结束后的两三天之内进行客户满意度的电话回访,对此,我积极配合。但是,这家前4S店每次的回访电话到最后,甜美的女声总会说这样一段标准话术:“非常感谢您配合我们提高服务水平,过几天可能会有厂家聘请的第三方×××调研公司给您打电话抽样调查满意度,如果可以的话请您帮我们回答‘10分’好吗?”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请求时,我答应“好的”,因为我对服务确实没什么不满。但是,当我的车开到3万公里时,听到七八次这样的请求,我已经对这个“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的服务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所以,我默默地离开了这家店。
  现在我的车已经开到5万公里了,该店依然“通知”我“年度续保”,他们既没有发现已经丢了一个客户,也完全不知道这个客户为什么丢了,甚至不知道如果挽留这个客户其实是零成本的。每思及此,我不禁为该厂家、该公司投巨资搭建的CRM体系感到惋惜。
  不论管理手册里提出了多么震撼人心的客户服务理念,当企业在面对真实世界里的客户时,“选择性失聪”总是会瞬间发作。所有的客户满意度研究都是基于那些“正在进行时”的客户,而“过去完成时”的客户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丢失、有没有可能回头等这些更有价值的信息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常常想,真正害了很多企业的,可能恰恰是中国这个市场人口众多、基数太大,缓慢的失血难以察觉。客户的失望,就是企业的失败。对于管理者来说,归罪于外因和自我安慰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而我一直认为,就创新而言,企业最值得花的一笔钱,是找到“那些年,我们丢过的客户”。
来自:企业家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