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1|回复: 3

[书意] 贾平凹:药罐

发表于 2016-10-27 08:25: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村三十户人家共同着一个井,一个碾盘,一个土地庙,也共同着一个药罐。
    这药罐年代很久,但一直却是完好的,它最早属老社长的私有。老社长已经死去了十五年,大家还记得他的好处。药罐自那时流传,谁家有人病了用罢药,罐子就放在门楼脑上,等着另一家有人病了来取用。“药罐在这儿吗?我家用用。”只能说用用,不能说借,保存罐儿的人家就十分高兴。因为有这么一用,自己的病就走了。当然,这一家用罐熬完药,病情好了,是不能退还回去,罐子主权既不属于哪一家,且风俗里送药罐等于送病,是要忌讳的。便就又放于门楼脑上,等着别一家人病了再来“用用”。如此这么用下去,似乎全村人的病是转着的,从这一家出来又到另一家去。人为活着奋力地去种五谷,吃了五谷却害百病,药罐儿就像老社长一样,对它畏惧,却不敢有半点亵渎心。
    老社长活着的时候,老社长是我们村的光荣,大家都说他家的阴宅好,方使后人能吃上公家的饭,而且是个挺大的官人。那阵,一般人有个病病灾灾,大都是抗,吃些烧糊的葱根,喝些姜汤,捂被子发汗,用火罐在额上拔一个紫红的印或者用针扎中指、挑眉心,放出些黑血就罢。抗不过去了,再往土地庙里供些香火,再将三根筷子在水碗中立柱儿,说到是谁碰到了某某的鬼魂了,筷子柱儿立住,就低声下气的求饶鬼魂,诉许多可怜,百般引起同情,然后脸色大变,呵斥着鬼魂滚,末了竟拿了案板刀将筷子柱儿猛地砍倒,一碗水从门里直泼出来。这么软硬兼施地对待了一通鬼魂,病人还是不好的,就只有说:“这是阳寿到时了,治了病治不了命的。”开始筹划起寿衣寿材,尽一切能力让病人吃上白面条子,磨一升豆子做几方豆腐,却没有想到去上百里的县城医院或抓几付中药吃。
    上医院是不敢思想,抓中药那也是要许多钱的,我们没有钱买更多的粮食吃稠饭还能买药吃?吃药和买香烟是一样的被认作奢侈,“天神,咱又不是社长!”
    社长是吃中药的,因为他是社长,吃公家的净粮,药费可以报销。社长是一个瘦老头,留大背头,穿黑呢子中山服。社长的病似乎很多,气管常发炎,肠胃不好,腰酸,肾也虚亏,有几次病在床上,村人只说他要丢了命了,但后来却又好起来。这便是中药的作用。于是社长说:“得了病怎么不吃药?瞧瞧,还是几付药就保住一个命吗?”
    社长说过这话后,我们这些一般人家也开始吃起药来,即使拆房卖砖,也要抓些中药。人毕竟是顶要紧的,财物不都是身外物吗?宁可少吃些粮食,也要拣命啊!话是这么说着,但往往吃过一付二付,实在是没能力再吃下去,便去社长家门前的十字路口上揽社长吃过的药渣。心想,只要是药,即可治百病的,拿回来再熬一熬,让病人喝。一辈子没有吃过药的身子见药味就生奇效,这倒使社长也惊讶。也由此,村人对社长的药渣有了依赖,对社长家的药罐也有了依赖。社长心真好,药渣也再不倒在十字路口让千人过万人踏,特意倒在一块大石板上,那药罐自被人借去后,自己又重新买一个新的。
    我们村的人在好多年里,基本上是吃着社长的药渣维持了健康,社长身上的病,几乎每个村人都存在着,除了许家的二婶外,竟没有出现过一次危险。许家二婶的一次危险,那是她过日子太节俭的缘故。她一生什么都不敢糟踏,好像什么东西,凡是能咽下肚的,绝不让它在肚子外坏掉。孩子有时在饭碗里发现一条虫子,倒了胃口,要倒给猪,她说:“拿来!”将虫夹出去,便把剩饭吃了。铲完了锅,孩子已将勺子铲子要拿去洗了,她说:“拿来!”伸出舌头将勺子铲子上的饭渣舔了。那一次许家二叔犯了病,拿回了社长的药渣熬汤,喝过二次病好了,还剩那么一碗汤药不喝了。许家二婶身体蛮好的,却想:倒了多可惜,让我喝了。结果喝得她吐了一个晌午,睡倒在床上三天没有起来,亏又熬了一碗绿豆汤喝了才缓醒来,过后令她好后悔糟踏了那碗绿豆汤。
    吃社长药渣的病人,病差不多全好起来,吃原药的社长却死了。他临死的那几天很痛苦,村里人也都痛苦,大家到土地庙磕头为他祈祷,见天有人从那口井里给他家挑水,有人夜里在碾盘上滚了一升小米送给他做粥喝,但还是死了。
死了一个大人物,我们村从此不能沾他的荣耀的光和药渣的利。很少有人去抓中药,偶尔有抓了药的,药渣也是几个人去熬喝。一晃好多年过去了,社的建制不复存在,新设立了乡,乡长已不是我们村的人。但自土地分了以后,多多少少每家都可以有些零花钱,三十户人家已发展到三十六户,谁家有个病,也去抓些中药来吃了。于是,就显得村里的病人多起来,大家都在说:“怪了,现在人怎么不经活了,越来越娇气了?”都这么说着,但身上稍有不对,就去抓中药,也没有谁去揽别人家的药渣来熬汤喝。而药罐还是老社长的那个药罐。
    每每把药罐放在门楼脑上,或从门楼脑上取下来交给来取用的别人时,人们就想起了老社长。药罐罐是老社长留给村里的纪念,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从你家传到我家,从我家传到他家,药罐熬着苦口的汁水,苦水使全村人团结起来,滋润着生命,就这么活下去。

【杨晓敏鉴赏】
《药罐》讲述了一段来自故乡的陈年旧事,恰如一只陈年的“药罐”一样,这篇小小说通篇都氤氲着一缕淡淡的苦涩药香。作者的叙事能力,舒缓从容,一口气连绵不断。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平淡而朴实的叙述中,小村淳朴的民风民俗,小村里亲切的父老乡亲,就那么迎面而来。如小村中那只只能说“用用”而不能说“借”的药罐,用完之后不能再还回去要放在门楼脑上等着下一个生病的人家来取;如写乡人生病之后无钱抓药,便用吃烧糊葱根、喝生姜汤、拿针放黑血甚至烧香拜鬼神等迷信的手段来医治。这些都是乡间特有的一些民俗风情,其间有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也有他们在生死病痛前的无奈。作家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他们共同用一只药罐,以药渣治病,既有对生命之强大的讴歌,更有对那份甘苦同当的淳朴民风的赞美。
    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中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但故乡人有“共同着”的井水、碾盘,“共同着”的土地庙和药罐。“药罐熬着苦口的汁水,苦水使全村人团结起来,滋润着生命,就这么活上去。”这样的苦口的汁水也滋润着作家的精神家园,才有其笔下洋洋洒酒千万言深情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7 08:27:28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7 08:27:41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1:43:41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