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每当听到《十送红军》这首歌的时候,那些根据地的父老乡亲送别红军的场面就回荡在脑海里,其中有许多是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着实令人动容。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这一别,许多就是生离死别。
央视正在播放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双眼失明的闽西客家老妈妈,她有六个儿子参加了红军,都不幸成为烈士,身边唯有一个最小的儿子,虽想当红军却舍不得离开老母亲而逃避参军。这位深明大义的老妈妈为了让最后一个儿子参加红军,请族长出面,找回儿子,并给他办了一个非常体面的婚礼,好让儿子放心从军。第二天儿子就参加了红军。这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新婚的丈夫,后来怎么样,因为电视机还在播放,尚不得而知。不过,他参加的是担任红军长征后卫的34师,也就是绝命后卫师,这个师为掩护红军主力喋血湘江,打得惨烈而悲壮,几乎全师覆没,生还的几率极低。
其实,电视剧的这个情节并非虚构。1934年,闽西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有一对夫妻结婚第二天,丈夫便报名参加了红军,从此就杳无音信。而新婚的妻子,一直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等着他回家,这一等,等了近三十年。1963年,终于等来丈夫的消息,不幸的是,等到的是一纸烈士证书。她含泪在距家50米的地方,为丈夫修了一座衣冠冢,里面埋着的是她每年亲手为丈夫做的鞋子和衣服。
这位丈夫名叫钟奋然,妻子叫赖二妹,钟奋然和他的哥哥以及哥哥的两个儿子,一家四个男人当年都参加了红军,都没有再回来。幸好,钟奋然有个遗腹子,叫钟开衍,今年82岁。兄弟、父子一起从军,这在当年的闽西十分普遍,那时候到处流传着这样的山歌:“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闽西上杭县的才溪乡就有88%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他们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们的热血洒满了闽西红土地,洒满了漫漫长征路。
红军离开家乡十个月后,赖二妹生下了钟开衍。虽然刚刚结婚就离开了,但由于赖二妹是童养媳,两个人从小在一起,感情很深,所以赖二妹从未想过改嫁。她一边砍柴、种地养活儿子,一边苦苦盼着丈夫归来。儿子经常看到母亲晚上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门槛上,眼巴巴地望着家门口,有时候还偷偷抹泪,村里人说“她家的门槛都被坐得凹进去了。”
自从丈夫当红军后,赖二妹一直按客家媳妇的风俗习惯,每年为丈夫做一双鞋子和一身衣服,到1963年,不知不觉已经做了近30双鞋子和30身衣服。在得到钟奋然牺牲的确切消息后,赖二妹还带着儿子到处寻找丈夫的遗骸,在长征路上,那么多的红军烈士倒下去了,连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的钱壮飞,在1935年4月牺牲时连遗体都找不到,何况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且时间过去了那么久,结果可想而知。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年即告结束,而赖二妹的等待却是无穷无尽的,她等待的是新婚的丈夫,正如周国平说的“想象中的幸福越诱人,等的时光越难挨。”花开花落三十载,在年复一年的苦盼、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逝去了青春,老去了容颜,在得知噩耗后所有的美好期盼都被残酷的现实打得粉碎,那种的绝望和悲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长征,一种心灵的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