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福建石油 何向宇
福州别称榕城,是榕树之城。
走在榕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单位小区、寺庙庭院,随处可见绿叶葳蕤、根须垂地的榕树。榕树,绿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荫蔽了这个城市,使千百年来的榕城无论是烈日酷暑,无论是霜刀雪剑,都勃发着郁郁葱葱的青春活力。没有榕树,就没有榕城。榕树造就了一个空气清新的城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榕城人的生活,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榕城人的精神。
榕树古朴苍劲,大气伟岸;舒枝展叶,遮天蔽日;四季常青,优雅静美。一棵棵榕树傲然耸立、姿态丰美,给人的视觉是一种铺天席地的壮观景象。榕树随处可生,种子一落地就会生根发芽,气须一垂地就会入土成干,在岩石上、墙缝里都可以见到它昂扬向上的身姿。榕树之根盘绕蔓延,深植大地,枝干交织,树冠如盖,垂荫满地,默默地餐风饮露,笑傲风雪烈日,滋润一方土地,怡乐一方人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职福州的时候,曾这样赞美榕树:“它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荫泽后人,造福一方,在调节气候、绿化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么贫瘠的土地,乃至乱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盘根错节,傲首云天,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福州人精神。”
“大树底下好乘凉”。榕树既是植物之大树,又是人文之大树。千百年来,榕树滋养着榕城人的心灵和情怀,榕城人生在榕树下,长在榕树下,血液里渐渐渗进了榕树的气质: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坚忍不拔,蓬勃向上。古榕就像一个个睿智和蔼的老者,能把一大群子孙聚拢在周围。凡有古榕处,便有人群聚,一棵古榕底下往往就是人们休憩、聚会、娱乐好去处。人们在古榕树下打牌下棋、说古道今,听评话、唱民谣,形成一种特有的榕树文化。许多榕树还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甚至被奉为神灵。榕树让一座城市变得尊贵,变得有气质,变得有历史深度。宋代诗人陆游任职福州时,在《度浮桥至南台》 一诗中,有“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的诗句。宋代名臣李纲寓居福州时,在《榕木赋》中盛赞榕树:“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虽不材而无用,乃周大而效显。”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是因了无处不在的榕树,榕城人记住了张伯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福州地处南方,入夏酷热,中暑生病的人很多。他到任后,经过调查,下令编户植榕,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衙门前种下了两株榕树。四年之后,66岁的张伯玉不幸病逝,可福州已经“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政声人去后”,千千万万棵榕树诉说他的德政,祖祖辈辈的榕城人感念他的恩泽,他的功德和榕城共存。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主持筑起至今闻名的西湖长堤——苏堤,使西湖平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象。晚清左宗棠率军到西北大漠,为改变边疆荒漠景象,亲率士卒沿途遍栽杨、柳、沙枣树,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人便称之为“左公柳”。榕城的榕树也和苏堤和左公柳一样,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张伯玉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