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河南石油 赵中华
前几日,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家长与孩子要互写一封信,且在会前进行交换。说实话,我给女儿写过一些文字,但还是第一次给她写信。不是无话可说,也不是无从谈起,而是展纸于案,我手中的钢笔却已不听使唤。我不知道自己已有多少年没有写信了。信笺,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似乎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
再次想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怀念有邮件的日子,有邮件的日子是一种情暖岁月的幸福。
最初开始写信好像是在高中一年级。那时,和我要好的一个初中女友考上了上海的一所护理学校。由于不能常见面,所以,我们便开始了通信。上海,对于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小城的我来说,是充满好奇与向往的。于是,女友便在信中给我介绍上海滩的旖旎夜景、东方明珠的星光璀璨,还有上海的风俗习惯以及上海女人的软语、婀娜……而我,也将高中的学习生活以及懵懂、羞涩的秘密一一写在信中寄给了她。高中三年,那样的紧张与枯燥,但每隔几日我都会在课间操后迅速跑到校门口的门卫室。每每看到夹在门卫室的玻璃上、写有我名字的信件时,我就喜不自禁并迅速拆封阅读……一个牛皮纸的信封、一张两毛钱的邮票,还有一张张用蓝色钢笔水写满字的稿纸承载了我们的青葱记忆。
工作后,寄信、收信仍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但那时,很少同学间的通信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投给报社或杂志社的一篇篇拙文。那时,没有电脑、网络,更没有电子邮箱和QQ。仅有的,仍是一支钢笔和一张张稿纸。每每将数页写满文字的方格稿纸塞进信封后,我便宛若一个等着秋收的农夫,双眸写满了期待。屡屡的石沉大海之后,我开始收到一封封装有样报的信件。而在装有样报的信封中,能为我写信的、第一位编辑就是多年前《河南石油销售报》的西中文老师。他不仅善书法、古诗文,对于年轻人的培养更是倾心倾力。西老师将我的第一篇散文《凡人凡曲》发表后,在样报的附信中写道:你的文章写得不错,望以后多赐佳作……正是在西老师的一次次的鼓励与谆谆教诲下,我沿着文学之路孜孜以求并求高远……
信笺,随着记忆在缓缓的升温、升腾,我似乎感受到了穿透岁月淡凉的温度。此时,我已起笔,又该给女儿诉一番何言? 没有励志与要求,更没有矫情和煽情,我叮嘱女儿的只有两句话: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康和快乐更重要;学习,只要努力了,无论成绩好坏,我们都坦然接受。而女儿在她写给我的信中,最令我欣喜的一句话是:看到你依旧年轻,我很开心,希望你永远年轻下去……
这是母女间的第一封信。我将其置于枕间,闲时便翻看,依稀闻到了女儿的气息;可女儿却将我写的信放在了家里的书桌上,但愿不是遗忘,而是存放。因为,信笺,带着我们彼此的手温、体温与心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