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
30年时光变迁,一个注重仪表的小伙子(左上)已变成稳重踏实的老师傅,永远不变的是对工作的奉献精神。于万夫 周伟 摄 30年前,他因勇救3名落水儿童而当上优秀,却因日常打扮“时尚出格”被老师傅们看不惯。
讨论焦点 能仅凭衣着喜好取人吗?到底应怎样设定对优秀的评判标准?
30年后,他因“无可挑剔”的服务质量当上了劳模,却因不是创新科研功臣、没为企业做出“丰功伟绩”让很多职工感到意外。
讨论焦点 当下的“标杆”,是否仅集中在贡献突出的“高大上”职工身上?长期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式职工,是否同样应受到重视、得到尊敬?
网友热议
@韵中之雾:此举有利于激励更广大的普通劳动者争相努力工作,如此一来,更有助于实现“树立典型”的初衷,人人皆可成典型,更易激发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创造活力,增强奉献动力,更自觉、主动、积极地努力为成为下一个典型、创造更大价值而奋斗拼搏!
@沉默的云层:一颗螺丝钉精神!
@蒋珊如此多骄:先进典型都是平常人,这些带来大感动的先进典型,只是无以数计的“小人物”的缩影和代表,事实上,类似的“小人物”和感动几乎每天都在呈现,只是我们可能缺少发现。
@万里箐空: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年给我们带来大感动的先进典型,确确实实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他们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很可能既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壮举,只是以做人的基本良知和勇于担当的执著信念,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
@雨中漫步的小心情82475:先进典型都是平常人,只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相对其他碌碌无为之人对单位做出了更大贡献,二者之间统一不悖。
半年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4万多名职工,在热烈地讨论公司的一名司机——王凤山。
30年前,该公司全体职工就热火朝天地讨论过王凤山,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还被载入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史册。
一名司机,在化工企业位不高、权不重,岗位平淡无奇,为何会引发跨越30年的两场大讨论?
     30年前
一个典型引起10万人思索
让我们先把镜头推回到30多年前——
1985年,时年27岁的王凤山,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刺骨冰水,勇救3名落水儿童。
这一“无暇多想,发乎自然”的义举,引起吉化党委关注,他们深入调查发现,其实,王凤山已不止一次舍己救人,平时工作也兢兢业业,遂决定授予其“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然而,这个表彰决定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职工中引起巨大争议。
“王凤山?那个一头羊毛卷,蓄着浓密小胡子,敢在厂里最早穿西服和喇叭裤,还爱唱歌跳舞的瓦尔特?”大多数职工直摇头。
当年,大江南北正热映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王凤山因日常打扮“时尚出格”,业余爱好“腐化堕落”,被看不惯的老师傅们戏称为“瓦尔特”。
究竟该怎样看待王凤山?能仅凭衣着喜好取人吗?到底应怎样设定对员工的评判标准?如果王凤山救人时不幸牺牲,又该怎样评价他?
在那个改革开放刚起步的年代,为扭转职工们固有的保守思想,吉化党委因势利导,发动了一场“怎样认识王凤山”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吸引了吉化当年10万职工及家属参加,前后历时100天。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广大职工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桎梏,破除偏见,解放思想,统一了认识,一场群众性自我教育水到渠成地圆满完成。
“一个典型引起10万人思索”——吉化这场大讨论,经《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引发了更广泛的思想交锋,影响深远,成为新中国思政史上的经典案例。随着人们认识的大扭转,1986年,王凤山顺利当选吉林省劳动模范。
30年间
心怀感恩默默立足岗位奉献
30年倏忽而过,但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足够漫长。
日前,记者见到58岁的王凤山时,其穿着打扮,仍让人眼前一亮——一身蓝色牛仔布工装虽与同事无异,但里面白衬衫工工整整系着领带,胸前还别着亮闪闪一枚党徽。
王凤山1987年入党,改开通勤大客车,自此后,他每次出车都是这般仪表,给人印象“朴素大方、严谨认真”。“通勤车是企业的流动窗口,员工一上车,就得让他感觉到吉化的精气神儿!”王凤山摸摸胸前党徽:“这枚党章我始终戴着,时刻不忘自己是党员,也让别人用党员标准看我,检查我。”
司机的岗位职责,简单明了:安全行驶,保养车辆,节能降耗,优质服务。
几十年如一日,王凤山早5点多到厂,晚8点多下班。出车前,从不吃早饭,以免半道入厕,耽误工作;上道前,必先踩一脚刹车,检验车辆安全性能;下班前,清扫擦拭、维护保养,始终让车辆保持干净整洁与最佳车况……
“迄今,王师傅已驾驶大客车跑了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圈,从未出过安全事故。他还总结出了‘省油三步法’,比照单位规定的油耗定额,他每月少说也能节省近20升油,30年累计节省下来的油,可供一辆小轿车行驶7万多公里……”王凤山的“顶头上司”告诉记者,单位每月一次的“服务质量调研”,王凤山的反馈也历来“优秀”,无可挑剔。
虽然干了大半辈子,连个班组长都不是,但王凤山事事冲在前。打扫车库和会议室的活儿,他几乎一人包了;车队开会做记录、张罗个活动,他总是主动请缨;单位搞歌咏比赛,他身兼数职,教唱、指挥、领诵,带领团队一、二、三等奖都得过,“非常在意集体荣誉”。
去年,吊车班为节约成本,用旧枕木自制“垫木”,这是个重体力劳动,王凤山主动“跨班”参与,汗流浃背地自制了80多根垫木,他说:“单位这点事儿,没界限!”
王凤山老伴40岁即退养,全家老少的花销、居住都不宽裕。多年来,王凤山拣过6部手机,最早拣到时,他家还没有这个“稀罕物”,但他全都尽快物归原主。用他的话说:“那不能叫拣。员工把东西落到吉化通勤车上,还不跟落家里一样?!”
2008年,汶川大地震,经济拮据的王凤山两次捐款。“我生活不富裕,但有条原则我必须坚持,捐款时,我向支部书记、科长看齐,跟他们一个标准。因为我当过劳模,不能装傻,不能忘了。”
不过,在家里大事上,王凤山经常“发傻”。独生儿子学化学,大学毕业时,一心想进吉化,老伴逼着王凤山以“老劳模”身份找领导说说情,他却急了:“这话,咱也说得出口?”2009年7月,远赴珠海工作的儿子结婚,正值吉化承办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大型会议,精选了10名司机为会议服务,王凤山是其中之一,关键时刻,他又选择了岗位职责,缺席了儿子的婚礼。
“咱当过劳模。劳模是什么?是领导给职工树的标杆,不是普通老百姓呀!”王凤山说。
就这样,30年来,平平常常,本本分分,王凤山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怀着对荣誉的无比珍惜,在别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30年后
全员再学习再认识王凤山
30年间,吉化历经改革重组,人员一批批走,一批批来,王凤山也先后调过3个基层单位,但吉化党委一直默默关注着他,今年初,他再次被评为公司劳模。
“王凤山?他既不是创新科研功臣,也不是创效技术大咖,30年来平淡无闻,对企业也没做出丰功伟绩啊?”很多职工不免感到意外。
“当今社会思想复杂多元,不少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为名为利丧失操守。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如何树立吉化人的形象?如何重新审视王凤山、认识王凤山?他身上都彰显出了哪些可贵特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王凤山?这类职工到底有没有资格当选劳模?”吉化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认为,这些都值得引导全体员工认真思考。
今年5月,吉林石化党委和行政一致决定:将“学习王凤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公司“重塑中国石油良好形象”大讨论。
撰写报告文学“再认识王凤山”并广泛印发,成立宣讲团,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车间员工大会、班前会、班后会等各种平台,组织全员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对标活动、举办“寻找身边劳模”故事会……半年来,王凤山又成了吉化人人热议的焦点。
“王凤山永葆初心,固守劳模本色,立足平凡岗位踏实工作,30年身体力行,实践‘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的承诺”,很多职工通过大讨论感悟到:“一个人不在于做什么工作,不在于职务高低,只要坚守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踏踏实实做事,总会创造出伟大……”
“过去我以为,只有取得耀眼业绩,做出突出贡献,才够标准当典型,现在,我的观念变了”,在基层单位从事党群工作的李玲月,感慨地对记者说:“这次大讨论,让很多普通员工都深受鼓舞,工作更有劲头——在吉化,只要坚持兢兢业业认真干活,就会得到认可。”
“其实,王凤山的形象,是吉化绝大多数普通员工的形象,他们一辈子默默无闻,可能连个班组长都不是,却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点滴小事中持续体现着吉化精神”,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孙树祯如是说。
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邱克告诉记者:“在王凤山即将退休前夕,重新挖掘和宣传他的事迹,是吉化优良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旨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企业的目光并非仅集中在贡献突出的‘高大上’员工身上,对于安全稳定长周期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式员工,企业同样重视与尊敬。”
对于吉化基于新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意识地“重树老典型”,引导职工队伍之举,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会长、中国石油和化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寿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立足平凡岗位持续默默奉献的员工,是工人群体中的大多数,应该得到肯定与承认。
今年7月,王凤山光荣当选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记者手记
还记得,在30年前那场大讨论中,吉化党委曾设置过一个议题:假如没有这次见义勇为及大讨论,看似“浪荡不羁”的王凤山,将如何在企业度过自己的青春和一生?
时隔30年,答案显而易见:那场大讨论,深刻地塑造了王凤山,使他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中,对自己有了更为自觉的高标准、严要求,最终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
可以说,当前,吉化“再学习再认识王凤山”活动,为30年前那场大讨论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当然,跨越30年的两场大讨论,意义绝不止于此。前者曾经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使得人们以新思想拥抱新时代;后者则破除了当下所谓“成功学”的庸俗影响,让职工们在“再学习再认识王凤山”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直观深刻的领悟,坚定了从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念。
敏于发现问题,巧于用活典型,善于因势利导——跨越30年的这两场大讨论,体现了“新中国化工长子”吉化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高超艺术,也体现出了看似“务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工网记者 彭冰 通讯员 于万夫 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