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它第一次升腾起中国味儿的炊烟时,这片狭长谷地还未被称作“硅谷”。8个辞职创业的“叛逆年轻人”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随后,Intel、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AMD(超微科技)先后诞生。
朱镇中在门口迎客不久,挂着大红灯笼和中国山水画的餐厅里,英语、中文、西班牙语、法语此起彼伏,服务员切换着英语、粤语和普通话接听外卖电话。每天,这里要为1300多位客人提供200公斤鸡肉、45公斤牛肉、45公斤虾、100只手撕鸡和近1000个锅贴。蕴含着中国味道的餐食,被端上不同肤色食客的餐桌。朱镇中常常会亲自主厨,硅谷集聚着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公司,但没有一家公司能简化这间厨房对“火候”的要求。
喜福居的就餐高峰通常从中午12点半开始,为了吃上中国味道,花上30分钟等待一个座位是常事。但在46年前,人们甚至不愿拿出3分钟点一个这里的外卖,开业半年顾客寥寥。
窝在后厨跟大师傅学掌勺的朱镇中经常向顾客取经,总结出“菜色单一、没有座位、无法聚餐”三个原因。半年后,他摆了30把椅子,把快餐店改成了餐厅,在12道菜基础上增加麻婆豆腐、干烧明虾、葱爆牛肉等特色菜品。一年半后,餐厅开始排队。朱镇中的餐厅里,渐渐出现喜欢穿T恤、牛仔裤的年轻创业者。1971年《商业周刊》首次称这一地区为“硅谷”,蜂拥的人将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视为新的金矿。
“美国胃”渐渐认可了朱镇中餐馆里的中国味道。1972年,当尼克松推开中国的大门时,北京烤鸭征服了这位新学会使用筷子的美国时任总统。中美建交后,朱镇中回到中国取经,“一刻不停地吃和学”。他带回张口就来的“京腔”和北京烤鸭的制作工艺,打破传统中餐上菜手法,改成西餐按位上菜,开创“中菜西吃”。做外国人也能欣赏的中国菜,是他给自己的任务。
朱镇中捏着两只勺子,随服务员把一道北京烤鸭端上餐桌。“鸭子的脂肪都剔掉了,你看它的皮,香脆,再看它的肉,鲜嫩。”勺子在指尖发出清脆撞击声,他像说快板一般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着北京烤鸭。等客人咀嚼着食物发出“非常美味”的赞叹后,他得意地连续碰响勺子,抬起两只手臂比划出鸭子扇动翅膀的造型。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就好这一口”。1987年,他邀请朱大厨去白宫做客,不仅向到访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称赞朱镇中是“美国最好的中餐厨师”,还力荐前总统里根去喜福居品尝中国味道。
“我毫不意外。”回忆起20多年前的场景,这位老板环抱着双臂,挺直了腰板,“这片土地给了创业者成功的机会,前提是你得足够努力。”喜福居也见证了许多全力以赴实现梦想的年轻人的成长。餐馆里的常客贝瑞特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副总裁,乔布斯创办苹果6年后,身价一夜暴涨,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此时,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一位叫陈春先的科学家访美后,大胆提出要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的硅谷”。1988年,中关村成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在经营餐馆的过程中朱镇中发现,美国人对华人的态度也在转变。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70%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或极有好感,并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朱镇中在餐馆聚拢着他的“中国菜的粉丝”, 将这间餐厅打造成文化交流的场所,他辟出一个小房间做教室,每个星期六花3小时现场教学4道中国菜,“哪怕学会几句中文都让美国人很新鲜”。
有一次,他开车超速被拦下,常吃喜福居的警察是这位老板的“粉丝”,原本要开出的罚单换成了一纸警告。他还把“教案”出书,起名《A Passport to Chinese Dining》(中餐宝典),像中国护照一样,红色封皮上烫着金字。帮助他出书的美国朋友评价他“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尝试,和硅谷创业的价值观完全契合”。
“那我也算是Ph.D(美国博士学位)毕业了。”他常常这样自嘲,“poor,hungry,determined(饥饿、贫穷、上进)”。他把菜谱当做自己的“博士论文”。
排队的客人徘徊在门廊,与厨房仅隔着一道透明玻璃,煎炒烹炸的过程尽收眼底。朱镇中一边把一勺红烧牛肉浇头码在拉面上,一边与进出的客人高声打招呼。在这碗面的制作过程里,有20多人喊着“加油”、“棒极了”,与老板隔着玻璃对话。有时候,推门进来的客人会因为看见了镇店之宝北京烤鸭,高高举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