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造成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实践证明,单一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追求“纯而又纯”的所有制形式往往不利于企业发展;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因为,股权多元化有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更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资人根据股权多少拥有不同的投票权,各类出资人权利平等。这既有利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又能避免内部人控制。而且,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组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本集聚,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要素的需求。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国际竞争力较强等优势,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二者在交融中取长补短,能够发挥更大优势,最终实现国(企)民(企)共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企业。
误区三:国有企业改革意味着又要出现一次“下岗潮”。这方面的疑虑不必过重,因为当前的情况和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长期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造成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大批员工下岗转岗是无奈之举,也是必须之举。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完成了减员增效和剥离办社会职能的任务,并不存在大量冗员。而对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以及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实行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会有部分人下岗,但党和政府已经把人员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做实做细托底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还要看到,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大得多,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比过去要多得多,而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巨大,创业创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随着国家扶持再就业力度的加大,下岗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岗就业会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