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1|回复: 0

好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图)

发表于 2016-11-4 15:44: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
郑春苗
张介英
  筑巢引凤,政策引才、平台用才、服务留才,通过一系列因人才引进而发生的产业变革正在深圳高校更快呈现。记者走访了两所年轻的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南方科技大学,试图寻找人才愿意扎根深圳的原因。
  体制保障鼓励创新创业
  2015年,年过五旬的郑春苗辞去北大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职位,跟随校长陈十一来到南方科技大学,筹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代培研究生,多年海外求学任教的经历,让郑春苗载誉无数。他曾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质科学系助理教授至Lindahl终身讲席教授,先后主持50余项美国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
  在一所新大学筹办一所国际水准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像郑春苗的圆梦之旅。“到了这个年纪,个人的学术水平已无需再做证明,催促我前进更多的来自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里,我希望能倾其所学,为祖国培训更多环境方面的人才。”
  正是靠着这份赤子之心,郑春苗开启了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筹建。按照规划,该院将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模式,创建一个国际一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年时间,郑春苗聘请到16位老师,万事俱备,只等学生选专业。如何吸引学生选择环境学院,是郑春苗的头等大事。2016年上半年,郑春苗和同事们向学生反复宣讲学院的培养计划、师资力量等,期望更多的学生选择加入。目前,首批被誉为“未来环境工程领域种子”的学生已在进行专业学习。
  鲲鹏之志,远不止此。郑春苗和同事们还全面参与深圳市水环境治理,提供科研助力,发挥创新引领和支撑的领军作用。而这也是南科大作为高校的社会担当,通过要求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提升本地高新产业。
  根据南科大校规,学校鼓励教职工兼职创业,允许创业教职工每周7天在企业服务1天,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
  产学研结合的全新体制,激发出教授们空前的创业热情。据悉,学校已参股教授创立的公司包括瀚海基因、联合企业成立的南科燃料电池、孵化银河通用团队城市飞行器等十余家科技企业。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创立的瀚海基因有限公司,在基因测序技术上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而在南科大校园内,像贺建奎这样把前沿科学研究应用到市场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还有很多。正是这种实现和存在,让更多的高端人才决定落户深圳。
      全球招聘一流人才
  2015年12月1日,张介英正式成为港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副教授。此前,张介英出过书、也做过同声传译,既是主播也是老师。他是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还是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英语主播。
  这个来自台湾、游学英国阳光帅气的教师,凭借高水平高颜值很快被喜爱他的学生誉为“英文王子”。在张介英的理解里,教学从来不是呆板孤立的,是知识的传递、交互与迭代。他将自己一线的主播经验和主持技巧巧妙融入到《媒介英语》和《Seminar I》 课程中,在崇尚没有指定教材的课堂,为学生们打造了独一无二的课程。
  教学上的自由宽松,让张介英感受到活力,也感受到更多的动力。为此,教师团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就每一个生动的课程。同时,学校也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互为补给。或许,这也是张介英和他的同事们选择港中大(深圳)的理由之一。
  张介英认为,年轻的学校、国际化的视野和教育上追求创新的思想,都是打动他的地方。“在这里,有年轻教师施展才华的好平台、有接地气紧扣社会发展的好项目,有优秀的学生教学相长,有好的同事和教学机制,这些都让我觉得舒服,能够得到成长和滋养。”回顾港中大(深圳)近一年的学者生涯,张介英仍然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为了招聘最牛师资,港中大(深圳)一直坚持全球招聘。如何让最牛师资爱上港中大(深圳)、爱上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选拔人才机制要公平,基于对人才的客观评价,做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徐扬生重温了多个场合表达的一流人才吸引论。在他看来,“真正需要的最好的人才,就是在全世界最好的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一流人才要一流人才去招。真正的一流人才,不会冲着待遇来,而是更看重机会。当然要留住这些人才,配套的人才政策方面必须也和国际化接轨。”
  据悉,港中大(深圳)参照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人事选聘标准,引进的师资100%在世界一流大学有求学和工作经历。目前已到任校长、副校长、院长均为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担任重要学术、管理岗位且有丰富行政经验的著名教授。已到岗的百余位知名教授和学者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共5位,IEEE Fellow 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位,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据大学规划,至2020年大学全职教授(含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将达到近300位。”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付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