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1|回复: 0

“严小严早”是对干部的“厚爱”

发表于 2016-11-8 13:26: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党的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为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彰显了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决心,体现了严小严早的理念。笔者以为,在管党治党当中严小严早,既是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更是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真心厚爱。

严管,并不是领导和自己过不去。有严格的管理,可能暂时会觉得难受。但是,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我们就可能就在多元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冲击下,定力不够,把持不住,最终误入歧途。很多落马的官员,还有走上歧途的普通人,他们谈到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时,总是会说到,关键之时缺乏一声当头棒喝,平时没有人扯袖子、咬耳朵。最近央视播出的8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片中反映的小官巨贪也好,置身囚笼的大老虎也好,面对法律的严惩,没有一个不后悔的,有的还痛哭流涕。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他们曾经之所以能够身据要职,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也有付出,也有成绩,也为人民群众做过有益的事情,坏就坏在犯小错时没人管,犯大错时管不住。教训总是沉痛的,“任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动员千次不如查处一次”,这些都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案例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是不是违纪、有没有人查,应该是一些人决定是否铤而走险的关键因素。从十八大以来到六中全会,随着查处的步伐按照不变的节奏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形势有了全面的好转。起初还有一些人心存侥幸,想打打擦边球,今天形势已经是到了不敢腐、甚至不想腐的阶段。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转变,主要还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旦踩了红丝,就必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这些认识基于当前党中央从严管理党员干部的坚定决心和驰而不息严管严查。管理严格一些,警惕心就强一些,倒下的干部就少一些。

如果说严格管理是对干部的保护,那么,“严早严小”就应是对干部的“厚爱”。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查在小处、管在严处,干部还有改正的机会,若坐大成虎,最终只有身败名裂。再进一步讲,如果对小处违纪不查不问,“苍蝇”就可能变成“老虎”,一只“苍蝇”就可能招来一群“苍蝇”,这就会严重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干部的管理严格些,群众的心里就好受些,党的执政基础就牢靠些,共筑中国梦才有现实基础。从这个层面讲,从严治吏,是国泰民安的保证,国运昌盛了,我们最广大干部群众才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觉适应从严管理的新常态,首先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向组织说实话、道实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其次是积极主动参与到严格的党内生活当中,不管是领导批评还是同事批评,不管是党内批评还是党外群众的批评,都要认真反思、检讨自己。批评得对,必须有则改之,即使批评得不对,也无则加勉。再次,不管在何时何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无人监督之处、举棋不定之时,多想想焦裕禄、孔繁森,看看徐才厚、刘志军,用“两面镜子”照一照,何去何从,必能清醒明白。

官风正则民风淳,风气好则合力强。当严管干部成常态,“为官不易”就会销声匿迹,清风正气才会落地生根,两个一百年目标才有坚实保障。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