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所注定
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立场上的根本体现。对于这个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的新论述。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要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最高准绳的意义、最终使命的担当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根本宗旨的理论。
这一宗旨融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将是人人自觉改造世界的全新社会。其立足点、着眼点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使人的价值包括人的尊严、权利、义务、平等、自由、才智等得到完美展示,进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境地。谈最高理想,离不开最高价值。价值融入理想,显得愈加亮丽。
这一宗旨凝聚实现理想的伟大力量。理想是客观规律使然,也由根本宗旨注定。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犹如群星布空的勇于“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家、一尘不染的人民公仆、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科技精英,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民警、最美基层干部……无不既胸怀理想,又心系宗旨。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进军,都是我们党履行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依靠人民群众奋斗得来的,都像淮海战役的胜利那样,离不开人民群众千千万万辆小车的推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是打碎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力量。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构成理想的根本要素,同时蕴藏着实现理想的巨大能量。
习近平同志深情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提升,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刷新,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宗旨和目标的相互结合、立场和信仰的紧密联接、对宗旨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的辩证统一,贯穿于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传棒接力的历史进程。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三个自信”为现实载体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因地制宜的基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教条、不僵化、不西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作为实现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根本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讲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使之根植于心。
“三个自信”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历史底蕴、社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其理论底蕴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特殊规律的认识,使主观思想行动同客观规律的契合达到了新的层次、提高到新的水平。其历史底蕴是它有五千年的文明渊源,有近代以来近两个世纪的艰辛开拓,有我们党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练洗礼。其社会底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三个自信”以“中国奇迹”为实践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30多年累计脱贫人口逾7亿。从2011年到2015年,按新的标准,脱贫人口逾1亿,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将在今后5年内全部脱贫,达到“小康全家福,一个不能少”。至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史无前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各个领域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拓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挺进之道、破障之道、兴旺之道。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事实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中国奇迹”、决定中国命运。
“三个自信”有国际比较作重要参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新平庸”,信心低迷的影子在西方徘徊,而中国一路前行,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惠民生,经济运行处于中高速区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名列前茅,达到25%至30%。面对一些地区的动荡和“颜色革命”乱局,西方的模式和处方被“打了脸”,而中国在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和谐等世界人民向往的“人间正道”上扎实推进。面对有的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零和”思维、“丛林”法则,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从不谋求霸权,拒绝“赢者通吃,零和博弈”。面对诸多世界性的共同挑战,中国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对,提出合情合理主张、负起大国责任,在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等多方面发挥了举世公认的作用。在世界上,人们拿“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相比较,赞赏“北京共识”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各国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提供了宝贵启示:“穿鞋要合自己的脚”,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摆脱别人的“强加”或“施舍”,实现繁荣富强、安居乐业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