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截至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15个省份发布了201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多数省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专家表示:企业工资指导线下滑,不意味着工资进入负增长,只是工资涨幅较以往有所减少。 |
今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比去年和前几年下调,基于经济增速的下滑,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近些年来的增速也下降,部分企业还面临着亏损、停工等一些负面影响,完全符合相关原则以及现在的现实需要。如此实事求是的数据,凸显了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市场理性,反映了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的现状。企业工资指导线不需要“看上去很美”的数据,更需要的是一份客观的市场分析参照样本。
企业工资指导线是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向企业发布的年度工资增长水平的建议,其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作为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及企业自身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因此,工资的上涨与下降应该更多地由市场决定,企业工资指导线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工资指导线可以起到调控和分配的“第三方作用”。
这次多地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涨幅出现了下调,说明了各地正在逐渐缩小工资水平差距,也是地方宏观调控的一个鲜明体现。须知,企业工资指导线对各地工资水平进行宏观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的国家,如果国家不确定工资指导线,在工资上将会出现“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工资水平越高,而且随着经济增长,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这显然与我国倡导“共同致富”的理念背道而驰。即便是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规定限制企业高管的年薪,这实际上也是发达国家调控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的举措,类似于我国的工资指导线。
必须看到,工资的增减是市场行为,企业工资指导线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换一种眼光看企业工资指导线下滑,这不是工资负增长,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基于市场理性的一个参考指数,对此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进行过度阐释。
     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