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苏台山油库 张少晨
11.11这个曾经光棍节的代名词,现在正慢慢被“双11网购”所取代。“双11”这种网络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推崇,实实在在的优惠不断刷新天猫总部内成交额板上变化的数字。其实再怎么神话,这也不外乎就是一种购物的方式。正如那句名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于购物这件事儿也都有着自己的记忆,自己的热衷。
爷爷的印象:赶集
随着双11热潮的日渐临近,电视频道开始不断播放关于双11的相关报道,爷爷自然也耳濡目染。那天,他打趣地说:“这个不就是购物嘛,我和你奶奶那会叫赶集”。说到赶集,是个多么遥远又熟悉的词汇,现在大概只有在一些怀旧的影视作品里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爷爷这会已经开始讲述他们的那段难忘的经历。那时还没有城乡这样的区分,都是哪村哪村的,陷于劳动力水平的制约,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物资更是缺乏。生活上缺个啥的,那会附近可没有什么超市、便利店啥的,要买啊可得早起赶好几里路去集市上才能买到。集市每月逢五、十才会开放,要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不得天不亮就要出门赶路了。那会大家伙儿兜里的钱票子都不多,那想买点啥,得先把自己的“值钱货儿”卖了换钱,有了钱就能买点啥了。奶奶手巧,做些手工、缝些衣裳倒也能卖个好价钱,给家中换些必需品来。那时的岁月,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爷爷和奶奶却过得很充实,一起赶集、一起采办生活品,日子倒也是和和美美的。
爸妈的印象:粮票、肉票、布票
“儿子,给老妈也注册个淘宝账号,双11我也要淘淘”。爸妈这辈人吃过文革的苦,也感受过改革开放带来的春天。对于双11,他们有好奇,有尝试心,但往往有所顾虑,老觉得网上的东西没店里的好。在爸妈记忆里,关于购物,会不自觉地和粮票、肉票等等这些票根挂上钩。他们年轻那会,正属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再加上文革的变故,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不小冲击,限购、按需分配是当时置办生活品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物资紧张问题,政府开始采取发放票根的办法来缓解生活必需品供应量达不到人们需求的矛盾。每次拿着肉票去肉铺买肉,爸爸说他总会在铺前伫立很久,眼珠子盯着满铺的肉,嘴里不住得馋,脑子飞快地运转,思索着从中挑选块最大的。
我的印象:疯狂的不眠夜
“老公,双11你要买点啥,快点选我好加入购物车”。面对进入倒计时的双11,一旁的女同志已经陷入了买买买的疯狂之中。这也难怪,双11的初衷不就是迎合年轻一代对于网购方式的喜好。曾经听过一个女同志的自白:“我可以不上班,可以不恋爱,就是不可以不网购”。一开始听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慢慢想来,这也并非是无稽之谈。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购物平台的日益完善,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是一次物件选购,这大大省去了逛商场四处溜达、每每尝试的时间,再加上较之商场实惠的价格、包邮等贴心服务,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双11的卖点就是整点优惠,消费者早早地把心仪产品加入购物车,在整点后就可以疯狂刷单,买到自己的实惠。不断刷新的商业奇迹背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商的技术能力,更是与中国消费者惊人的购买力不无相关。多少人在这天彻夜不眠,守在电脑前,默数倒计时,只会按下鼠标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