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1 07:33:07
|
查看全部
把崇高的精神追求与贴身的利益回报相结合,是华为文化的最大特征。由这一特征出发。形成了华为人津津乐道的许多“分支文化”,如“垫子文化”、“出租屋文化”、“大排档文化”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合作文化。
一个企业文化一但形成,就是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我们看看以下一则《猴子吃香蕉》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房间里,每天喂食很少食物,让猴子饿的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只好望「蕉」兴叹。
几天后,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它三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新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二只老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实验继续,当所有猴子都已换新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人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
现在中国的企业家现在都在大谈特谈企业文化,可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其实很多人都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内含的假设”,是不可见的。但按社会学鼻祖韦伯的说法,“内含的价值观往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冲突表现出来”,所以企业文化的外在又表现为“行为方式”。
它包括个人做事的习惯,和企业做事的风格。
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们做事情往往是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的影响,或者说受到逐渐形成的那种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在制度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非正式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让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第一,是关于随地吐痰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有规定,随地吐痰被抓住后,罚款50甚至100元,这样的制度不可谓不严厉。可很多人一有机会仍然到处乱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是否觉得丢脸完全取决于他心中的“文化”,跟制度没有关系。第二,有一个人要去参加同学母亲的追悼会。旁边人说,如果你一身大红打扮去参加,我就给你一千元,甚至两千元也可以。那人嗤之以鼻,明确表示别说是一两千元,哪怕是一两万元,他也不会答应。又没什么制度约束,他为什么不要这钱?就是因为文化。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让他知道,要了这钱,社会舆论将让他难以生活,甚至难以生存。所以,不可见的文化往往超越正式的制度,具有比正式制度更强大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冲突和逐渐磨合过程中才会潜移默化出一种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经常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这里有一个时间的概念,而中国大多数企业显然缺乏这样的一种积淀。所以,如果某个企业才创立了两三年,就说他的企业文化做得如何如何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不相信。没有经过一个时间量上的积淀,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
任何种类的文化都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也只有经过时间长河的不断冲刷,文化才能变得不是那么虚,并形成一种实在的力量。雅典奥运会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这届奥运会被公认为是一届最有文化的奥运会,首先就是因为雅典本来就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悠久奥运历史的城市,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们最多只能感到一种商业气息。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两块最有价值的金牌,一块是刘翔的110米栏,另一块就是中国女排。关于这两块金牌的意义,在著名足球记者李承鹏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中国女排时隔20年后的这块金牌拥有与其它任何一块金牌不同的意义——之于杜丽首金,我们有开门大吉的喜庆,之于张怡宁第100金,我们有一种数字上的骄傲,之于110米栏,我们有一种突破式的狂热——但之于中国女排,那是一代人心头最珍贵东西在失落20年后重新揽入怀中的宿命般的幸福。幸福,在这一夜雷电般击中我们;光荣,随着张越红一扣恍若隔世。然后是泪流满面,这时候,也只有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样的俗句子才能表达一代中国人最不俗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