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江西九江石油 黄翼清
乡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东西,它可以是浓郁的乡音,也可以是久违的亲情,可以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当然也可以是故土的美食佳肴,总之一切与家乡有关的元素,都可称之为乡愁。
说到都昌,不可不提糍粑。都昌人的乡愁,少不了糍粑的映衬。这里的农家人,似乎一年四季都和糍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但凡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些糍粑供自己和客人品尝,而且每一个节日,糍粑的形状特点及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就从过年前的糯米粑和印粑说起。天还没亮,勤劳的妇人们提前用水分别将籼米和糯米浸泡饱和,然后滤尽水分,放锅内翻炒些时间。至今在人们家里还能找到“斗”和“升”这种原始的木制的计量工具,根据糯米粑和印粑的实际需要,用这两种计量工具将糯米和籼米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开装好。清扫干净石磨的卫生,预示着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就要拉开序幕。磨“磨”是一个很吃力的活,通常由家里的男人来干,他们会叫上小孩搭把手,一个推一个拉地配合,省时省力了不少。女性则负责将米放入磨眼,如果米太多不容易下去,就用筷子捣捅两下,米就在石磨的物理作用下变成粉末顺着一道道磨槽掉入事先放置好的箩筐内。
将近中午的时候,米差不多都磨完了,接下来用水将米粉和成团,然后搓成干湿相宜的小粉团。糯米粑只需将粉团在手中揉成圆团后双手轻轻挤压成饼状即可,印粑则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也就是木制的粑印。心灵手巧的木匠在木头上雕刻成各种图案的模子,有圆形的,也有长圆形的,图纹一般为代表喜庆的一些花纹配上“囍”字或“福”字。印成形的粑放在粑扎(方言,蒸粑用具)上排列整齐后放入锅内蒸熟,然后统一放在大晒篮内阴干,数日后便可用手将黏在一起的糍粑一个一个地分离开来。整个冬季,由于气温低,细菌少,成型食物不易腐化变质。所以在三九天,人们抓紧储备食物,为防止糍粑干裂,人们将这些成型的糍粑放入装满水的大陶缸内,这样在三四月份都能吃到新鲜的糍粑。当然要想在大热天也能吃到这种美味的话,就必须要将之前搓好的生糯米粉团掐成薄段,放太阳底下晒干后放入陶罐内封存,这种东西我们方言称之为“赤粉”。要吃的时候随时可以用水和好,然后加工蒸煮。
快到元宵,考验妇人们手艺的时候到了。这时候的粑有着鲜明的特色,在她们的拿捏下,糍粑被捏成各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牲畜形象。有猪、牛、羊、狗、公鸡等等,用都昌特制的豆豉做眼睛更加形象,甚至连公鸡母鸡孵蛋的场景都捏的十分的逼真。这种做粑的乐趣,连小孩都不忘凑下热闹DIY一番。
都昌人关于美食的智慧无处不在,就拿清明粿来说,随地取材是就是美食创作的精髓。清明时节,田埂上随处可见的鼠鞠草和米粉的碰撞,就成了当地清明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鼠鞠草的自然香草味道,带着浓郁的乡土风俗人情,在唇齿间持续发酵。
端午的小麦粑(类似于北方的馍馍,但比馍馍松软),中秋的发粑,还有小孩满月时的“圆头粑”,日常做的米饺粑、南瓜粑、豆渣粑、豆折等,每一种味道都已经深深的渗进了都昌人的胃液里,对于这种美食,他们时刻怀念,对于这种乡愁,他们从未淡忘。
鱼米之乡,都昌人更是将这个米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由于盛产稻米,人们在富余的米上下足了功夫,各种米粉做的粑,丰富着人们的食谱。倒过来讲,鱼米之乡就是“糍粑文化”之所以存在并延续至今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都昌糍粑这种原始传统费时的制作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弃,这种原有的生态链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人们的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早餐店里随处可见的包子、馒头。作为都昌人,心里不免掠过一丝忧伤,因为这种糍粑内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人情就要消逝。
而我也只有无奈地拿起手中的笔,写上寥寥数字,来记住那些美味,记住那些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