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近日整理旧物,柜顶上静静地躺着一只旧藤箱,里面还装着早已不穿的各式军装。几十年过去了,也不知多长时间没有动过它,虽然表面的油漆有些褪色,但箱子外面的藤条和里面的衬板仍然完好如初,用手敲着它当当作响。时间是质量的最好证明,比它晚买十年的仿皮塑料箱,当年看它既美观又洋气,现在搬下来,拉链拉不开,里面的塑料衬板一动都碎了。我想,编织藤箱的一定是个匠人,把野性的藤皮编得既整齐又结实,他一代代守着祖辈传下来的那种手艺,功夫全在手上。
1971年6月,我从部队的基层单位调入省军区机关。那时候虽然光棍一个,生活简单,但当兵两年多,也有了一点“家当”,部队发的军装,包括棉衣、棉裤和大衣等都是军用品,你有钱也买不到,得有个东西装着。战友对我说,几百里的路程,你总不能抱着这些东西走吧,肯定得去买个箱子。
我到县城的商店里总找不到合适箱子,最后营业员给我拿出一只旧藤箱,估计是她的亲友托付代销的。虽然是二手货,但完好无损,大小正合我意,价格也便宜,就买了下来。这藤箱长约八十厘米,宽约五十厘米,高约二十厘米,把带走的军装等装上正合适,提着轻便,放着端庄,还可以上锁。那是我有生以来置办的第一件家具。
过去的家具在制作工艺上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人圆通、豁达的审美取向。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藤箱,其外貌平常,也要除却棱角,化去僵硬,讲究在矩中求“圆”,符合被儒释道文化所浸润的中国人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虽然质朴,但细细观赏,却有行云流水般的和畅和沉静之美,蕴藏着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文化神韵。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旧藤箱还是旧藤箱,可它的主人从基层到机关,从部队到地方,从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到退休老人,早已物是人非。旧藤箱随着主人在筒子房里来回腾挪,在部队营房和社会商品房中奔波迁徙。当今世人很少能在同一所房子里住上几十年,可那只旧藤箱却跟随了我几十年。那一幕幕过往,一段段回忆,远了,近了;去了,来了。如今看着被时光流水浸染过,被人生往事淡淡滋润过的旧藤箱,犹如看着一桢泛黄的老照片。它里面装着的似乎不是衣物,而是沧桑流年,记载着行进的风景,打开来慢慢回味,温暖着晚景的心怀。
从唐僧西行图上看到,高僧玄奘身上背的背囊,不是藤编的就是篾编的,但我想藤编的可能性大,蔑太脆,韧性不够,很难支持他风里雨里走过那么长路程和时光。那时候可能还没有手提的藤箱,手提箱的盛行应该是和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相一致的。从文艺作品里可以得知,藤箱在民国时期是十分流行的。鲁迅纪念馆里就存放着他当年使用的一只藤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风景注定会老去,一些事物必然会消逝。随着皮革工业的发展,藤箱已慢慢被淘汰,与时代渐行渐远。现在到超市去,各种各样箱包琳琅满目,唯独找不到藤箱。民国时期的藤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猎物,据说一只藤箱售价高达一百多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藤箱自然没有江月的久远,但它看得见、摸得着,我清清楚楚记得购置它的年月。我想,得好好善待这只藤箱,不为别的,只为它随着我风尘仆仆地走过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