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我的题目“老村里的大戏”中的这个“老村”。
老村指的是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虽说现在只是一个上万人的普通村庄,但说起她的历史,那可相当有来头。
夏部落首领禹建立夏王朝后的第一年,禹王在邘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事历法《夏时令》,并以陶器盂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器。到了商代,农耕业的发达,促进了‘邘’地商业的繁荣,于是在其东南择有泉水之地修建了以商业为主的城池,称邘方,为商王朝的陪都。帝辛元祀,辛王命鄂侯于邘,立鄂侯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时,以西伯昌、九候、鄂侯为三公。后来鄂侯被纣王杀害,其子孙宗亲便迁逃到湖北省鄂州一带定居繁衍(湖北省简称鄂即由此而来)。此时,以西伯侯姬昌为部落首领的周族在陕西西岐逐渐发展壮大,逐步向周边扩张势力,先后攻黎(今山西长治西南)、伐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公元前1057年打败戎人,攻灭鄂侯国后,复改鄂都为邘,并把邘城扩建,作为自己的陪都。周武王继之向东又攻占朝歌,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诸侯。由于邘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邘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诞)于邘,建立邘国。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权利,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而邘国建立,姬姓邘氏成为邘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这标志着姬姓族群一个分支――邘(于)氏氏族诞生。
于姓形成后,于姓族人主要在其祖根地一带繁衍发展,主要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慰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市,并不断向四周扩散。春秋、战国时开始向外播迁。其中一支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据《路史》载,西汉时于公就从河南沁阳迁徙到郯城,为县狱吏,郡决曹。这一支一直是东海望族。十六国时,北魏献文帝平定青州,曾将当地名门望族迁徙代地,于公的后代有一支也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移到代地(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后融于鲜卑族改为复姓万纽于氏,公元495年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河南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拓跋氏改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万纽于氏改为于姓。魏晋南北朝时,于姓又大举向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迁徏。隋唐时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几大望族,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明朝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于姓分布特点。明朝至今,于姓人口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记载:“星华近三百个姓氏”中有于姓,说明于姓较早即有移居国外者。
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历经了3000余年而未改。现在村东仍有邘国古城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水经注》记载: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邘亭西,又东南注于沁。古邘国故城东还有邘国人修筑的防洪堤坝,后人称作为‘故岭’,现存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00多米,可能是为保护当时邘国的国都(古邘城)所修筑的。该堤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郑国渠早一千二百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