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1|回复: 3

记者的新闻敏感从哪里来

发表于 2016-11-14 08:50: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新闻采访组,有的记者采写出了好新闻,有的记者却空手而归;有的记者对身边发生的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而有的记者却对此视而不见。
上述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敏感对于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辩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五个方面。一件事情,包括的新闻价值的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者的悟性,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善于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工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记者的新闻敏感从哪里来?不能靠天生的聪明,也不能凭一时的灵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很难设想,一个不读书不看报,对政治缺乏兴趣,对国际国内大事漠不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新闻敏感。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心中要装有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你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辩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中识别和发现新闻价值。头脑里有了政治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现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你的稿子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一碰就响的好新闻。
其次是要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新闻事业本身应尽的职责。从各个新闻单位的调查来看,当前群众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和本地的重大事件;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群众关心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建议,并希望运用新闻事业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了解新的知识;获得健康的娱乐。在及时反映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方面,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铁路建筑企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人,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寻找种种借口,将本单位的职工弃之不用,大量采用社会劳务,这种“闲着媳妇雇保姆”的行为,不仅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导致了国家建设资金的大量流失,成为严重影响国家重点建设的“黑洞”。《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姜书范针对这一现象,及时采写了一篇题为《谁是企业的太阳》的报道,不仅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引起了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和打击这种腐败现象。
三是胸中要有全局,手中要有典型。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船头的暸望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该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应该是个“材料篓子”,应该是个“信息库”,比如一个行业报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了解全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本行业的改革进展、发展趋势及其他重要情况,而且还要了解本行业内部各单位及基层的情况。新闻记者要善于“上蹿下跳”,耳朵要多听,眼睛要多看,脑子要多想,手要多记。一个记者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轮船上、旅馆酒楼里、散步聊天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其神经都应当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之中。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要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要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要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情况掌握得多,线索、事例了解得细,这只是个基础,因为决不是一切事件都可以当作新闻来报道的,这好像选矿一样,矿石中决不都是闪光的金银铜铁,但它们毕竟存在于矿石之中,这就有个筛选、比较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众多的矿石中哪一块含金量最高,同样,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大量的事实中哪一件新闻价值最大。采访过程不单是搜罗情况的过程,而且还应当是一个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过程。有经验的记者采访时,总是一边记下原始材料,一边记下偶尔迸发的思想火花,如分析、思考、归纳、疑问、感想等。这样边了解,边分析,边归纳,待采访结束,哪件事从哪个角度写心中就有底了。在进入新闻写作之前,再对材料进行一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新闻的主题就水落石出了。比较和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淘金”的过程,一个“剥皮”的过程,它能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五是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新闻敏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知识面广的人,往往思路开阔,头脑敏捷,对新闻的捕捉力强。当记者的,不但要在采访本身下功夫,而且还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们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新闻敏感就会不断有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4 17:43:02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4 17:43:24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郝基伟) 的帖子

感谢郝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4 17:43: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