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景海鹏和陈东回来了,虽然这33天,他们好像并没有离我们很远。中国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让地球上的人可以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他俩在天上种菜,也可以一边哄孩子一边给航天员留言。身处于大时代的人,并不都能真切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但有的人是懂得的,他们的生命曾与这项事业点滴相汇,他们也因此先听到了历史推进升空之前的轰鸣。
今天2050工作室将呈上一位卫星和载人飞船回收部队老兵的心声,向神舟背后的人们致敬,为我们共同的光荣干杯!刘慈欣说过,人类应该建立起稍微远大一些的共同理想。可见的宇宙有150亿光年,可以到达的地方有200亿公里,而我们现在生活的范围只有2万公里。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正在完成新一次成熟的民族,应该为人类提供这样的理想。——编辑手记
11月18日中午,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穿过最为难耐的“黑障区”,由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队织成的立体大网在第四次预报落点迅速张开之际,守在电视机旁的我紧张得凝神静气。随着“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直升机发现目标”等信息的传来,绷紧的神经渐渐放松,战友微信群中随之发出“热烈祝贺神十一返回成功”“太棒了”等欢呼,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
作为一名老兵,此时的我充满自豪。那支由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队等部门组成的活动测控回收部着陆场站就是我的老部队。1969年底,我同其他上百名战友一起,从北京乘坐“闷罐车”来到秦岭山下,成为刚刚组建的回收站部队第一批军人。
作为我国唯一一支卫星和载人飞船回收部队,这支部队使命庄严,任务神秘,功勋卓著。1975年11月29日,这支部队创造了卫星回收一次成功的奇迹,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此后,部队又多次完成回收载人飞船的任务。为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支部队先后转战四川盆地、横穿云贵高原、挺进新疆大漠戈壁、奔赴内蒙古草原,行程相当于绕地球约30圈。2005年,我的老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功勋着陆场站”荣誉称号。
图为回收站第一批老兵于2016年8月回到老部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站神舟五号返回落点处合影留念。(李文华 提供)
图为在与回收站第一批老兵交流时,航天员景海鹏向老兵们敬礼。(李文华 提供)
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光荣的自豪感一直是这支部队的血脉。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记得当时在一间只能爬着才能进去的农舍阁楼上,听到这个消息的我曾经多么自豪,只因我是这支光荣部队的一员。数十年来,这种光荣与自豪伴随着我和我的战友们,我们也一直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
我和我的战友们都知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载人飞船的回收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从完全掌握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技术,到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重要成果,这是一份如此骄人的功绩!在这份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友们和中国航天科研人员难以言传的殚精竭虑、默默奉献和血汗与生命的付出。
图为上世纪70年初,回收站第一批通信中队老兵在进行训练。(戴培英 提供) 图为回收站老兵们当年在执行任务期间的情形。(李安林 提供) 图为回收站建站早期执行回收任务的情形。(李安林 提供) 图为原回收站二中队指导员李新纪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带领部队在陕西拉练途中。李新纪指导员英年早逝,将生命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魏一华提供)
离开部队以后,我因为工作常驻国外,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国际视角观察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步伐,也更能理解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为中国强大而生发的扬眉吐气。一个国家航天业发展现状是整体科技水平的缩影。位于科技发展链条高端的航天业,可以对国家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产生带动效应,其良性发展势必惠及民生。在国际舞台上,航天业是国力竞争的重要战场。处于全力赶超阶段的中国航天业,也势必遭遇假种种名义施行的阻挠与封锁。在太平洋彼岸,我曾对此深有感受。
2017年,中国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此后将全面转入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国运靠自强,发展靠创新。仰望太空,这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正在走来的是有着“两弹一星”精神的中华民族。曾在“大航海时代”因落后而遭列强蹂躏的中国,不会在“大航天时代”再被困在孤岛。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深深地嵌刻于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挡是挡不住的。
请接受一名老兵的庄重敬礼!(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2050工作室出品,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