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徒弟第一次接到活计,买来烟叶、白酒孝敬师父,师父喝的满面通红,兴奋地吹唢呐吹到一头醉倒……这是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师徒关系。
师父大修家谱,指责徒弟“欺师灭祖悖逆人伦”,徒弟以 7000 言回击,细数师父宗宗罪责……这是近些天我们正在围观的师徒关系。
两相对比,让人颇多感慨。甚至有人直指,师徒制满是糟粕,已经走上“穷途末路”。 不可否认,近期的“师徒大战”确实暴露了传统师徒制在现代社会遭遇的一些尴尬,但若因此对师徒制全盘否定,恐怕也并非明智之举。
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方式。那些基于个性化的实践经验,那些无法批量复制的技巧秘诀,通过这种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方式,往往更能得其精髓。 因此,手工艺、戏曲、中医等领域的技艺传承不少都是依赖师徒制。而有赖于这一模式,我们也在众多领域创造了辉煌,实现了文明的传续。 清代“样式雷”家族,心法技艺八代传承,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史、科技史上的传奇。
即便是在工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今天,这种手把手倾囊相授、亦师亦父的师徒制,也并不过时,而是还有待弘扬。手工技艺在今天得到青睐,不仅是因为稀缺,更因为其独到。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这种口传心授,传递的往往不仅是“祖传秘方”,更是一种热爱、专注、坚持、创新的精神。 焦三爷传给游天鸣的,不仅是“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专一、坚守,因为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就担不起传承的责任。而做不到专注、坚持,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匠人。
这种师徒制里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手工艺人需要具备的特质,更是当下“互联网+”时代、“双创”时代呼唤的可贵品质。改变略显浮躁的社会风气、破除“低廉”的中国制造痛点,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而这种在师徒互动中通过情感交流、行为感染涵养的工匠精神,在流水线式的现代工业操作流程中显得更为难得。德国一直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国家,而成就这一美名的学徒制度,似乎与我们的师徒制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其因为一场“闹剧”就把师徒制打入“地狱”,不如多多挖掘其新的时代价值,发挥其优势。
不过,虽然师徒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这种旧式的关系如何与现代社会对接,确实是值得琢磨的问题。在这方面,前一段时间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给了我们一种回答。 现代师徒制应该是什么样的?有规矩,“重劳动都是我们做,师父在后面指点”;有关怀,“两个师父都比较和霭,没有想象中那么苛刻,对我也特别关照,就跟亲人一样”;有理解,“你要真是说干不下去了,干脆你就先到外面溜达溜达”;有教育,“越干越有兴趣,你就能坐得住,也不觉得枯燥”……规矩严格保证传承品质,各自独立避免人身依附,正是在这样的师徒关系下,培养出了故宫文物修复一代代的传人。
因此,不是师徒制出了问题,而是某些人的师徒制产生了异化;不是这种人传人的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失落了曾经传承、发扬的那份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