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雅集”变“俗集”
“现在不存在文人这样一个群体,只有专业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雅集,也就只是画家雅集,或书法家雅集,甚至只是笔会而非雅集。现在受市场经济影响,如果没有钞票,谁也没有兴趣来参加这样一种集会。”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干脆称时下的“雅集”其实是“俗集”。
传统文人的消亡,利益交换的实质,使得“雅集”再也雅不起来。参与、组织笔会成为现在书画界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乃至潜规则,经常受到笔会邀请俨然是艺术水准的一种证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毅峰曾撰文道出了这种现状的危害:“其一,破坏了中国画的市场秩序。中国的绘画市场至今尚未形成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笔会的存在和愈演愈烈,笔会成为吸引画家、影响市场的操盘手。其二,笔会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了中国画的创作规律,把本来严肃的创作变成了表演甚至是杂耍。它降低了中国画的品位,丑化了民族艺术的形象,使公众对国画艺术产生了误解。其三,娇生惯养出画家的许多不良习气。也许,笔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国画艺术的价值被市场认可的程度,但是繁荣背后的灰暗、陷阱及遗害却足以令人警醒。”
事实上,雅集演变成现在的状态,有其特定的原因,归结起来,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是症结所在。正如张瑞田所说:“笔会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准确地诠释了中国世俗生活中文化与商业的关系、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以及附庸风雅和谋取财富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商业的东西,又有人情的东西,是个交际的平台,但说到底,是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了笔会的质量和方向。”
在当今极重交际的社会环境中,多种方式的联谊应运而生。举办笔会、赠送书画作品,是当前社交活动中最能显示文化档次的方式。一些企业以“雅集”的形式邀请有书画爱好的领导参加,既让人不好直接推脱,同时又能表明自己的心意。此外,“一些书画家去地方采风,临行前参加一些地方企业组织的小型笔会,这样可以赚回些路费和旅游费。”张瑞田说。
企业投资必然追求收益,收藏书画作品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投资,书画作品的升值空间被许多人看好。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某企业10年前收藏的一批名人书画作品,购入时一共花了280万元,现在已经升值到两个亿了。其实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企业有过这种经历。相较当下,当时的“大家”更容易被请到,出场费和润笔费也不是很高。几次笔会下来,企业就积攒了数量可观的名人字画。近几年,投资环境不佳,唯独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于是收藏艺术品越来越成为权贵阶层体现身份的象征。
在看似繁荣的“收藏热”背后,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并不清楚自己所购作品的好坏,更多是一些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在其中运作。书画家参与笔会活动,主要是为利益而来,因此作品质量的好坏也跟润笔费直接相关。“艺术家参加笔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艺术价值的实现,能够被人赏识和购买、收藏是艺术家参加笔会的根本动力之一。”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说。
“笔会的润笔费给多少,取决于中介,润笔费高低直接决定了参加的书画家能不能出精品。给得高,或许写得内容就多一些,多花一些心思;给得少,也就是写几个大字或是画些简单的内容。”书法家曾翔一向快言快语,并不讳言其中的奥秘。
笔会作品参差不齐,精品难觅,一些质量很差的作品便被出资方淘汰而流入市场。“这无形中对美术事业起到了销蚀的作用,更对一些艺术爱好者的理念产生了误导,让大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形成错误的认识。”杨延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