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经济手段
——综合考虑利益诉求,撬动利益杠杆,让“利益驱动”调节企业的“走”与“留”
益杠杆,让“利益驱动”调节企业的“走”与“留”。
从去年开始,我省实行差别化排污费征收政策,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值低于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减半征收排污费。
“钢铁、水泥等行业是污染大户,征收差别化排污费,有利于促进治污减排,从而实现去产能任务的顺利完成。”张臣良代表建议,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这篇大文章,政府还应积极寻求新的经济调控手段,比如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化解过剩产能的“工具箱”中,将水电资源品价格改革与化解过剩产能结合起来,取消价格补贴,实行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等。
奖补资金,在去产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今年,我省决定在国家奖补标准基础上,对今年1-7月份已压减和明年任务提前到今年的,每压减1万吨炼铁、炼钢产能再各奖补5万元,对8月份完成今年任务的各奖补4万元,9月份完成的各奖补3万元。同时,在煤炭去产能方面,我省也建立了相应的奖补标准。
“奖补资金的使用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助力我省去产能工作。”省发改委主任陈永久代表表示,今年1至10月,全省已累计压减炼铁产能1589万吨、炼钢产能1405万吨,已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压减任务;退出煤矿54处,产能1400万吨,完成了计划退出任务。
陈永久代表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在符合国家奖补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切实落实好职工安置工作,做好退出煤矿封井验收,迎接国家去产能验收抽查,确保产能去得实、去得到位、经得起检查。同时,根据与国家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制定好明年的目标计划,争取超额完成考核目标。
武安市是我省钢铁产业的重镇。2013至2017年,武安需压减炼铁产能931万吨、炼钢产能836万吨。
为更好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武安市探索制定了钢铁产能交易政策。按照企业个个有份的原则,武安将化解产能任务分解到了16家钢铁企业。每家企业按照每万吨铁、钢产能各100万元的标准,缴纳“钢铁产能指标置换交易金”。效益好的企业,上缴交易金,保留产能。效益差的企业拆炉子,领奖补。
“武安钢铁企业多、产能基数大、情况尤为复杂,去产能不同于其他地方。”武安市委书记张臣良代表表示。通过创新使用经济手段,武安实现了过剩产能的平稳退出。今年武安的化解任务为压减铁产能246万吨、钢产能330万吨,目前已经提前完成任务。
代表们认为,在去产能过程中,经济手段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巧用经济手段,综合考虑利益诉求,撬动利
善用法治办法——实行标准倒逼,严格环境执法,用更多的法治办法引导企业主动退出
“十二五”期间,迁安市累计化解炼铁产能297万吨、炼钢产能371万吨,其中建源、金丰、三联3家企业彻底关停。
这其中,迁安市“指标约束+末位淘汰”的创新做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来,近年来迁安建立了钢铁企业压减装备综合评价体系,设置了环境保护、压减进度、企业节能、安全生产、税费贡献、规划布局、工资社保、链条延伸八项指标。按照评价分数从低到高的顺序,迁安市确定每个企业的具体压减数据。
“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迁安解决了‘去谁、去多少、怎么去’的问题,实现了精准推动低效产能加速退出。”迁安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肯定。从长远看,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做的就是制定标准规则,用标准倒逼去产能工作的落实。
事实上,今年我省有关部门修订完善了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6类地方标准,围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6+N”标准和配套政策。
代表们表示,这些标准的建立,有利于我省将去产能工作更好地纳入法治轨道。在去产能过程中,我省应树立法治思维,善用法治办法,引导企业主动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