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最崇高而远大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超越性的理想和愿景。但中国的思想家们从不架空虚设一种高远孤悬的天下主义理想,也不认为可以跨越时代的可能性而一下子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儒家视域中的修齐治平或家国天下问题所期望达到的,乃是一种不断扩展的“同心圆”秩序或循本末终始之序而层层推进的“差序格局”。今天,倡导“天下的当代性”或“新天下主义”,必须首先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引领全人类走向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切勿忘记,追求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社会理想始终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向来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的,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说:“中国人总愿意与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中国人总欣然接受”,而“压服他人,脧削他人,甚而至于消灭他人的思想,中国人是迄今没有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希望能够循序渐进,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反之,中国人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并不简单地排斥和否定家国、民族、地域、宗教等种种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于世人身份认同和寄托其归属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终极理想的意义上,又总是期望能够化天下为一家、四海为兄弟,而使整个天下成为一个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这样的“天下”,才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才能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那样,真正激起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希望,真正拥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
(作者: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