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纪律“底线”。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准则》必须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是对全党的警示和告诫,要以此为镜鉴,检身正己,把好思想之舵,校准行为之标,不越雷池一步。严明政治纪律,要害在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分析判断形势,在大是大非、政治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对各种错误言行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不当事不关己的“看客”,不当爱惜羽毛的“绅士”。严明政治纪律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对党绝对忠诚老实。
坚守制度“长线”。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大批制度成果,为管党治党提供了重要保障。《准则》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既坚持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定,又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对《准则》中提出的党内学习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等,要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健全选人用人的制度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坚守权力“边线”。 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背后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考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没有监督的信任就等于放任,不受制约的公权就会成公害。《准则》明确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有权不能任性,必须心怀敬畏戒惧,正确对待权力,把握好“行所当行”和“行有所止”的权力“边线”。关键就是要强化法治意识,坚持“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一方面,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分内职责,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克服懒政、怠政,杜绝为官不为;另一方面,按照权力清单用权,按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坚决防止乱作为、滥作为,确保手中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坚守道德“准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我们党成立95年来始终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道德示范作用,以先进纯洁的“党格”和光辉的共产党员“人格”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准则》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要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正义。要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要严私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宣传部宣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