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8|回复: 3

[书意] 张 炜:关于“中国精神与中华散文”

发表于 2016-11-25 13:41: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为散文

散文这种文体对写作者的局限是最小的。何为散文?一般认为除了一些情节性的虚构作品,除了戏剧和诗而外,大半都可以称作散文――广义的散文。一些文论,其实也在散文的范畴里。就因为散文的范围太大太广了,似乎是无边的大,所以有人曾经提出了“艺术散文”这个概念,加以限制。他们的意思是,只有十分讲究艺术性文学性的、描绘和抒发性的、结构严谨的记叙文字,才算是“艺术散文”。
我们大致知道这种划分的范围和界限在哪里。我们以前耳熟能详的一些散文篇章,大约也就是这样的“艺术散文”了。于是日记和通讯之类的就被排除在外了。这种划分有一定道理,似乎可以看作狭义散文的定义。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的划分有时也会使散文在理解方面,多少偏离了它的本质。因为谋篇之用心、法度之严谨、词藻之讲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散文艺术的要旨。我们都知道,散文的自然天成、朴素真实才是它的最高境界。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散文名篇并不是计划周密的文章,也没有写作“艺术散文”这样的意念,结果却成就了最高的散文艺术。
到底什么才是散文?散文的定义中有必要划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吗?这些我们都可以重新讨论。如果不加以划分是不是更科学更好?如果只有好的和不那么好的、拙劣的和优异的散文,这样的区别不是更合理更方便吗?从散文史上可以看到,有些构思周密的短章美文成为了范本,而另一些似乎不太经意的、或者直接就是为了实用才形成的一些文字,也成了公认的名作。由此可见,“艺术散文”这样的界定虽然用心良好,却实在是有些多余了。
我们还记得古人的一封辩白申诉信件、一篇自白书、一纸叮嘱后代的言论,都成了代代传诵的美文。它们谈不上是构思精密文法周备的技术主义范本,它们的优异是因为写作者的心胸气度本来就高,文化素养本来就非同一般。一句话,它的好是从生命本源中流淌出来的。
从这方面看来,“散文”是什么可能就好谈一些了。它大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实用文字,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写它们,那大半是为了使用。如果不是为了使用,只为了作文,那么要出现一篇好的文章反而更困难了。有人会反对如上的说法,认为那些“艺术散文”就是为了作文才形成的,它们其中就有许多好散文。当然,我们同意这样的判断;但是我们前面说的,是出现好文章的概率问题,并非是排除“使用”这个目的之外形成的所有文字。
说到使用,日记书信讲演之类好理解,那么抒情的、记叙山川风景的文章呢?后者在我们看来也可以是“使用”的。因为作者的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倾吐是不行的,不能让它淤积在心里。所以这种抒发也是一种“使用”,而且是一种关乎生活和生存的大使用。记叙山河风景的文章也是这个道理,作者被美景打动了,以至于不得不记下来供以后回想或与他人交流,这难道不也是“使用”吗?
所以说从实际使用的目的出发形成的一些文字,往往会收获最好的散文。而我们以往对散文的理解正好相反,认为刻意构思出来的散文才是更艺术的、才是散文的正宗。这是对文学本质意义的曲解。
比较一些高境界的散文,应该是或大多是业余写作形成的。将散文写作当成一种专门的职业是不太好的,因为这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者那儿,应当是人人必备的一种能力。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散文家,因为他们当中必然有文章高手,有更长于表达的人。
所以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因为这些人是文字工作的专门家,他们也更有可能写出好散文来。好的散文大半是他们工作中形成的另一些文字,是自然天成的。其他的好散文则来自另一些人:他们平时在忙一些本职工作,而在工作中形成的、有感而发的所有的文字中,有一部分就极可能成为优异的散文篇章。
非虚构的文字、工作中形成的文字,这就是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3:42:03 | 查看全部
最易与最难

散文写作是整个文学写作的基础。它既是基础,又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见我们从初中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平时说的“文章”,就是指散文。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还是从小时候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因为小说中的大多数篇幅都在讲叙事情,这就需要一种生动简约的表述功夫。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来。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差不多。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当然,即便是直接记录的文字,也仍然要有独特的个性,这与写散文也是一样的。质朴的文字不一定就是僵化无趣、没有个人特点的。质朴首先就是个人的本色,而不是重复别人说过的套话。再说小说中想象和记录的部分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交织的状态。准确地状物叙事,把事物以简洁生动的句子表达明白,这是最起码的,也是需要花费长时期的磨炼才能做到的。
散文往往是在生活和工作的使用中形成的,看起来有多么简单,实际上却不然。小说诗歌等文体具有的表面上的花样百出,其内部倚仗的仍然是散文的功夫。散文的文字调度手法宽阔如海洋,应有尽有,并不是单调平直的。它在小说的局部会根据需要改变面目,但无论怎么改变,也还是散文的文字调度技巧。小说家和诗人要有一些特别的词性和词序的安排,它似乎是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写作,但这种安排一定是建立在对词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这方面,与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吗?没有,只是不同的使用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已。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一个高明的散文家;反过来也是一样。他可以在某一个表达领域见长,但却不会反差巨大。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
现在的流行看法是,如果一个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真是极大的误解。其实文字的使用需要的逻辑能力比一般的数学换算还要更强,它简直是无处不在。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必然会是很好的,如果他的逻辑能力一团糟,那么他一定不能成为一名好的写作者。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的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来,都需要经历无数次极端缜密的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3:42:17 | 查看全部
贵在质朴

作文贵在质朴、求真,有的人写文章喜欢用华丽的语言,这大半都是稚气的表现。现在报刊上的文字,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很初级的写作,但由于传播的频率和范围很广,很多人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损害。这样时间长了,阅历短浅一点的人就会失去对语言的基本判断力,不知道什么语言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套话,这是应该尽力回避的东西,是学习写作的原则。现在的趋势正好相反,有人写文章一定要寻找和使用这样的套话,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能力来炫耀。再就是过多地、不适当地使用一些书面语,对语境不管不顾。有些漂浮的书面语读了只是在眼前轻轻掠过,没有具体的分量,沉不到读者的心里去。表面华丽的词语是廉价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就搁在那儿。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不见得就不好,反之也一样;词没有不好的,就看我们用得好不好。
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语言的虚浮臃肿,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句子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这才出线条,才帅气。追求美,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没完没了地搽化妆品,只会适得其反。
有人误认为散文与小说不同,是需要搞词藻比赛的,这非常错误。什么文体都是简洁而后生动、朴素而后华丽。有的素质不高的企业家发了财,想请文章大家给他写点歌颂的文字,于是就有这一类写手去吃他们的豆腐――办法就是从字典上找一些词儿堆积起来。企业家一看这么多词,而且闻所未闻,一下就折服了,以为遇到了真正的“文章大家”,就慷慨地付给很多钱,以为物有所值。其实这都是骗人的伎俩。
散文的一个不好的传统,或者说恶劣的影响,是来自汉代的赋。那时的华丽炫目大致是用来装饰统治阶级的,为了满足他们的低级趣味。文章大事不属于权柄者,所以艺术这一类事物要糊弄他们这一类人,如官家和商人之类总是容易的,因为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搞通深奥的艺术精神。汉赋就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文体,它虽然不能说一无是处,但基本上是一块艺术的“鸡肋”,没有特别大的价值,只是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品种记录下来。这其中品质较高的,也可以欣赏玩味,但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一般不会去效法它。
在文章中,使用一个触目的偏僻的成词,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好比一个硬块来到了语言的水流里,需要更多的浸泡才能融化一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它,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
我们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小时候带来的。因为从开始学习作文时,老师就千方百计让我们用词――用上一个成语、一个词,老师就给我们画一个红圈以示表彰。为了得到更多的鼓励,我们也就绞尽脑汁往上堆词。可见这是小学生的行为,却会保持到成人时代。
如果我们更早地遇到一个老师,他告诉我们自然朴素的重要、告诉这样才能走到文章的高境界,那会多好啊。这样我们就不会以辞害文了。
真正的文章高手都是满倔的人,他们心气高,平时不会采用被人频频使用的时尚套话,也包括语汇。人在作文这种事上,有自己的语言方式是最起码的,也是最难做的。只要展开报刊或文件之类,我们就会发现都在说一些大致差不多的话,这让我们觉得扫兴和窝囊。来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啊,到处都是鹦鹉和八哥。少数人学多数人,弱势学强势,穷人学富人。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都一穷二白了,两手空空,只有说自己的话这一件本钱、一个权利了,凭什么还要学他们?我们做人的自主和自由,就得从说自己的话开始。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启承转合,有段落,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
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改变语言方式,可能从写散文入手是最合适的。广义的散文遍布在我们的四周,到处都充斥着这种文字。这无一不是写作,可见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发生改变的。当假话和套话、时尚话时髦话堆满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张炜: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1:38:49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