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油画在中国出现了绢本和棉布本
西方油画进入中国是从明清时候开始的,公元1579年,被后人称为西方汉学之父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来到广州,随船携带有数幅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油画,一般认为这是油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三年后的1582年,意大利画家乔万尼·尼古拉和著名学者利玛窦一起来到澳门,不仅带来宗教油画作品等,还画了在中国境内绘制的第一幅油画,所用的画材想必是随船携带的名副其实的舶来品。
姚尔畅介绍说,早期绘制油画的材料主要使用舶来的西洋颜料和调和油,由外籍传教士中的画师传授方法,加工制作成颜料。洋颜料还是当时西方官员向中国朝廷赠送的礼品之一,乾隆时期的清廷档案中还有将十二样西洋画颜色交付郎世宁使用的记录。
早期油画的基底材料主要是棉布或亚麻布,也有画在木板基底上的,如藏于广东新会博物馆,据考证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油画的《木美人》,就是画在一对二寸厚的木门屏板上的。
姚尔畅告诉我们,由于进口材料来之不易,价格昂贵,因此当时的油画也有使用部分中国本土材料代替的。“清朝宫廷内的一些出自传教士之手的油画采用了高丽纸或绢本作为基底,还有的则是将纸贴裱在布或板上的。这或许是为了适应中国绘画的造型需要和宫廷装饰形式,但也可能是由于皇室的要求不得已而弃用麻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麻布的应用是和殡葬有一定联系的。在南方流行的外销油画中,布面油画也以棉布为多,或许是由于棉布价格较亚麻布便宜的关系。香港艺术馆馆藏的300多幅外销画大部分是布本,少数是以纸板、玻璃或象牙板为底材的小型油画。”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是用毛笔、墨、颜料画在绢或宣纸上的,俗话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是说纸本绢本的书画藏品如果善加保存的话,可以长期收藏。但是,那指的是水墨材料。而油画中需要使用油性材料来稀释颜料,油的使用将很容易引起绢的脆化和变色,给保存带来困难。
从艺术水平来说,早期的中国油画主要是由工匠和学徒临摹制作的宗教画和风俗画,由于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明暗,透视和解剖结构等技法,所以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而来自油画发源地的欧洲人郎世宁和王致诚等宫廷画师则不得不入乡随俗,将西方油画技法东方化以迎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甚至还放下油彩画布,拿起毛笔水墨,在宣纸上画起不伦不类的西式中国画来。
由于明显的笔触和强烈明暗对比很难被接受,因此长于表现光线、空间和质感的西方油画技法并无用武之地,只好将明暗限制到最低限度,改西方绘画擅长的侧面光线为正面平光,以适应用线造型和随类赋彩的东方手段,有学者称之为“油画水彩化”现象。这倒又和欧洲早期胶彩画等不谋而合,形成了东方造型方法、色彩观念和西方绘画技术交融,东西方绘画材料互补的特别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