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匣即长方形木盒。汉末徐幹《情诗》曰:“炉熏阖不用,镜匣上尘生。”镜匣在汉代已出现。陕西省富平县西汉陈清士墓中出土的一面彩绘镜就放在墓主头前长方盒内。镜匣一般为木质,易朽,所以墓葬中很少有完整的出土物。
随着铜镜的广泛普及,盛镜器具也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西晋时期出现金属镜奁,多见铜奁,亦有少量锡奁,宋以后又出现银奁。考古发掘出土的瓷镜盒很少,最早的见于西晋时期墓葬。
镜箱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化妆用品盛贮器,能分放各种化妆用具。江苏武进县一宋墓出土了一具木质黄地长方形镜箱,箱设两抽斗,上部有两层套盘。上层套盘内放长方形铜镜一面,下层盘内放镜架。抽斗内盛放木梳、竹篦、竹柄毛刷、竹剔等,抽斗板面上有柿蒂纹铜环。箱盖面有云钩纹图案的线条痕迹,有可能是剔犀工艺,但漆层已全部脱落,四周立墙与抽斗板面均为素面。
大型铜镜不便经常移动,通常斜支在台架上,平时给铜镜穿上镜套或盖上镜袱(软帘),这种置镜方式最早见于元代。这种置镜方式至清代依然沿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照。”第五十一回:“(宝玉)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
清代以前,男女衣裤均不设袋,故而贵族和富家子弟常在腰间佩带鞶(音盘)囊,用以盛放随用的镜、印、钱币等杂物。从铜镜的出土状态看,有的铜镜放于镜囊用带钩钩挂在腰间,有的将放有铜镜的佩囊用丝带系在革带上,有的直接用丝带将铜镜穿钮系于革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