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资料的收集与价值
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的张乐天教授一直致力于1949年至今的社会生活资料的收集及保护,这些非正式出版物中有信件、日记还有些灰色文献。他认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运动,每一次运动都留下大量的底层社会文字记录,这些并没有被纳入到研究的视野当中去,更可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些资料流失得越来越快,大量地被送到造纸厂。
从1988年张乐天开始收集农村资料,做农村研究,配合这些资料他还做了两千多个小时的访谈,拍了很多照片和文献。2010年,他向校方提议,将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那些资料定义为社会生活资料,并在复旦大学成立了当代生活资料中心。他得到了很多民间的支持,南方地区多、北方略少,南方地区大多数省的垃圾终端站都有他的下线。几个月以后,他发现了一对北京夫妻的七百多封通信,近八十万字,他意识到了信件的重要性,于是发指令下去,首先要收集的就是信件,第二就是手写资料。
近六年来,张乐天收集的资料涵盖了南方地区(主要是上海),得到20多万封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文书档案资料,信件超过31万封,还有三千多种日记和工作笔记。这些资料,一大类是非常完整的数据资料。第二块类是文书资料,包括基层政府的文书资料,那些资料实对做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人来说很宝贵。第三类资料为个人与家庭资料,主要是个人的书信。
张乐天总结生活社会资料的学术价值有几个方面,第一:资料特别是那些原来没有被纳入到研究视野的、来自底层的资料,是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为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二,这些资料充满着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三,这些资料具有完整性,比如一个家庭二十几年连续不断的通信,或者一千多封通信,这些资料不能以学科而分,但可以交叉运用。
张乐天出生于1940年代,他感慨这些资料对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给出了一个新鲜的、意想不到的对中国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