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阜阳石油 刘茂德
“这位是谁呀?真是不好意思,认不出来了!”“你是?你是某某某!”“......”国庆长假期间的10月3日,在颍上一中新校区大门前,一群年届古稀的老人聚在一起,相互试探地打着招呼,似曾相识,却又依稀不辩。这些老人, 就是我们——颍上一中1966届高三甲班的同学。难怪啊,有些同学五十年未见了!
天公作美,昨天还下着小雨,今天放晴了,艳阳高照,暖暖的,让我们这群老人更加欢快。有几位在外地的同学昨天就是冒着风雨赶来的。当初接到聚会通知时,大家几乎都是一个态度:下再大的大雨也一定要去,风雨无阻!五十年啊,机会太宝贵了!现居淮南的张君接到通知,激动地哭了。
五十年了,当年分手时,我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如今却大多数白发苍苍,相见不相识。大家寒暄着,交谈着,感情丰富的,尤其是女生,有的竟抹起了眼泪。
这五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怎能不热泪飞奔!当年,正是毕业季,我们却不能坐在教室里上课,迎接高考。那个夏天,老天似在有意与我们作对,连续一两个月不下雨,除了参加“运动”,我们几乎每天抬着大桶去菜园里浇菜,直到有一天,老天终于降下甘霖,瓢泼似的,大家立马扔下大桶,飞奔着跑进寝室。
离开学校后,大家各奔东西,寻找生计之路。眼看升学无望,笔者选择了当兵。为了能够参军,我冒着寒冷的冬雨去拜访小队、大队干部。虽然那时期还没有后来兴起的送礼风,可弯腰求人,也是二十一岁的我平生第一次啊。自认为没有什么不合格条件,而且全大队应征的人中,只有我一个高中生,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低头求人时感觉人格受到了侮辱。
那一年,去参军的有3位同学。
相对于多数同学,我寻找出路的过程还算顺利。全班41位同学,多数都选择当了教师。他们当教师的过程可是不寻常啊!与我一直要好的周君,在家长的安排下,早早结了婚,且很快有了三个孩子。他一边教书,一边要带孩子,遇到农忙,还要下地干农活。那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天忽然下起大雨,他扔下手里的活计,赶忙送孩子回家,到家放下孩子,又往地里跑,继续冒雨干活。就这样,他在家、学校、农田之间来回忙活。后来,这位三个孩子的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考取了一所师范学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读完大学。他的精神令我感佩!
同样让我感佩的还有好友张君。他当了几年兵后,又毅然拿起当年的书本,继续学习,于国家恢复高考时考取了大学,毕业后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直至成为中学校长。
大家粗略算了一下,四十年前恢复高考时,有近一半同学走进高考考场。虽然多数人未能如愿进入大学校门,却也表达了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强烈愿望。
马君和侯君两位同学从教的经历更不平凡。当时,在他们乡镇,学校缺教师,合格的人又少,而有关“领导”就是不为他们开绿灯。还是一位低一年级的校友到他们乡镇当了领导,他们才得以做了教师。那位校友已经不在了。说到此,两位同学非常激动,当年,他们冒雨去找那位校友时,校友说得非常干脆:“既然学校缺教师,又无其他人可选,难道不让高中生干,让小学生、文盲去教书吗!”
在我们41位同学中,有一位一直没有任何正式工作。可见面时,这位同学令人意外地那么开朗乐观。五十年来,田野的风吹得他皮肤黝黑的,却那么健康壮实。他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他的儿子却成为大学生,为他实现了梦想。
没有做教师的同学,经历也是坎坎坷坷。好友吕君离校后,去了远离家乡的河南焦作,他在那儿做什么,情况如何?大家都不得而知,甚至就他一人没有与大家取得联系。说到此,大家都非常怀念这位同学。
其他同学为了生计,还有去了淮南、淮北、蚌埠、马鞍山等地的。
江口的李君为了家庭,也为了工作,失去了健康,已经离我们而去。离开的还有南照的李君,我们当年的班主席。说到此,主持聚会的黄君声音低沉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为逝去的学友默哀。
五十年啊!在母校的大会议室里,有泪水,有欢声,有笑语,有叙不完的旧事新篇和绵绵不绝的别后情谊。大家总结了:我们这些人,在职时,职务最高的,也就是个科级,既无达官显贵,也无大款富豪。我们中,却有好几位中小学校长,有更多的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还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年,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国家做着贡献。
更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聚会中,大家仍如五十年前,不约而同地互称完整的姓名,既没有“老某”的称呼,也没有称职务。多么平常,多么真实,多么亲切!平常得仍如家人,亲切得一如五十年前!
珍重,珍重!大家相约,五年后,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再相见。同学们还是步履稳健,朗朗笑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