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徐队长发明了‘旱船’,运起料来既安全又省力,施工进度快多了。”
姚桥煤矿掘进四队的职工说起队长徐元刚的创新发明赞不绝口。徐元刚却说这没有什么,就是一个“土办法”,不值得一提。矿党委书记倪宝新在井下施工现场,看到徐元刚的发明的“旱船”,称赞说这个很实用,遇到困难就得这样积极主动想办法。”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明,让矿领导和职工都说好。我们先到该队的施工地点看看吧。
该队现在东六下山采区皮带机头、机尾硐室及基础施工。就拿已经完工的2号基础来说吧,施工量就是50多个立方,需要的黄沙、石子、水泥就有150多车。把这些材料运到料场,必须经过坡度13度的上山近千米,再运到施工地点还有200多米的距离,还面临没有运料设备的困难。运料的方法是人工运料,队里准备了2000个蛇皮袋子。只能用蛇皮袋子一点一点地往上背,一袋一袋往上抬。工期紧、任务重,照这个速度,7天的施工计划很难完成。
“施工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决不能影响下一步的安装计划。”徐元刚斩钉截铁地说。困难面前,该队的干部职工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下决心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徐元刚心里清楚这是一个特别耗体力的重活,他更担心的是安全,职工们肩扛人抬的运料,还要上山,还要……他不敢往下想,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职工不堪重负的画面,他心疼。他下决心:职工太辛苦,要用机械化。
“光着急也没用,必须拿出办法才行。”施工前,徐元刚一想到职工用蛇皮袋子扛料,心里就特别焦急。那几天他一直想着这件事,反复琢磨,怎么才能让职工省点力气,才能提高施工进度。一天他在井下想到如果车皮可以自动卸车就省力了。他脑海里灵光一闪,想到如果做一个像小船一样的东西,里面装上的料,运料就方便了。他马上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安排地面职工用厚铁皮焊了一个长140厘米,宽120厘米、高46厘米的船型料斗,两头焊上绳鼻子,上下牵引就可以运行。加工好在现场一试,小船里面的料可以自动倒下来,落在预定的地点。这个方法一经使用,职工们都说好,大家还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运料旱船”。
10月19日早班开始 ,该队职工用“旱船”运料,开始施工2号皮带基础。“现在,咱有运料的‘法宝’了,大家干活都加把劲,安全和质量都要保证。”该队跟班队长郝心凯在现场认真组织,把置壳子、运料、拌料、填料等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还时刻盯防着各个关键点,关注着职工的操作是否规范,在现场严把施工安全关。中班班长陶恒付任劳任怨,在使用“旱船”运料的时候,都是挑重活干,从车皮里往“旱船”里装料的时候,10多分钟就卸完一车,大家倍受鼓舞,人人都尽心尽力地干活。职工邵明健身为迎头工,干活的时候都是冲在最前面,干完一样又接上另一个活,一个班下来根本不闲着。徐元刚夸他说,明建能吃苦肯干活,眼里有活,干活有诀窍,是迎头的一把好手。
到了10月21日的夜班就完成了2号基础的施工任务,7天的工作量,只用了7个小班就顺利完成。“这个发明不仅是省时省力,对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夯实了基础。”该队党支部书记张明芳由衷地说。
(作者:刘利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