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级技术工人等现代蓝领,在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不乏堪称先锋模范的优秀人物。重视和团结这一群体,将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一、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庞大的蓝领工人阶层迅速崛起,其人口已超过2亿,正日益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前的基层党建工作中,这一群体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搞好基层党建的前提,是摸清“基层”的现状。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在第三产业中,均存在一定规模的蓝领群体,比如高级技术工人、受过专门训练的推销员与售货员、服务规范化的出租司机与物流运输工人、现代保安公司中的安全人员、高标准卫生条件约束下的厨艺人员、具备现代农技知识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农民,等等,他们都属于现代蓝领,在人口数量上已经极其庞大,在人员构成上也已变得细分化、多元化。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在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不乏堪称先锋模范的优秀人物。毫无疑问,城市中从事蓝领职业的群体规模正在迅速膨胀,其膨胀规模甚至远超城市白领。
然而,这一群体的社会形象却被有意无意地隐没了,仿佛是一种另类的“大隐隐于市”——城市二三产业的运作与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几乎一刻也离不了“蓝领”群体,但无论在大众媒体上,还是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上,都甚少看到蓝领们的身影。与“年轻白领”相比,“青年工人”似乎是一个遥远、荒芜和缥缈的话题,规模膨胀中的蓝领群体于是成为了公共话语体系里“沉默大多数”。尽管“蓝领”中有些人成为了技工、熟练技工甚至技师或高级技师,但他们仍受不到重视,对“蓝领”工作者的偏见依旧存在。这种漠视与偏见的产生,来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错位。
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培养国家干部后备队伍为目标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官本位意识的衰弱和经济本位思想的流行,使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很快从“国家干部”转向了“城市白领”。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实行,一方面在政策上使国家教育资源更具合法性地偏向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理解进一步错位,高校成为“城市白领后备队伍的培养所”。国家政策作为宏观环境,家长、孩子作为行为主体,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不约而同地合谋强化了高等教育目标的“白领职业幻影”。
实际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内的政府部门不缺干部,公司企业不缺白领,社会也不缺简单出卖体力的民工,最缺乏的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这与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世界工厂”中国转移的事实形成了悬殊反差。同时,国内很多城市虽然给自己制造了虚幻的白领化形象,但实际上依然是典型的蓝领城市——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几个完全办公用的甲级写字楼,而只有一些所谓的商住楼或者单位办公楼,那么这个城市就仍然只是蓝领城市。因此,只重视“干部”与“白领”而忽视了“蓝领”的基层党建,显然并不完整。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目标的支撑,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无论是从社会阶层流动,还是从人口区域流动的角度来看,新蓝领群体都是与当前中国社会流动最为紧密关联的社会群体之一。处在社会阶层的上升之中的产业技术工人和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新一代城市移民,是新蓝领的两个核心构成群体。社会阶层的上升与城镇农村移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转型,都意味着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生产工人,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专业、眼光和抱负也已越来越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因此,如何团结好这支队伍,将之打造成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应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搞好基层党建中的蓝领党员工作,至少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