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状态是“苦中作乐”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剖析自黑心理,首先探讨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爱自黑的人,一种是性格使然,生性豁达,开得起自己玩笑,本身拥有一定承受能力,虽然对现有状态不满意,但内心深处并未感到很严重,所以自我调侃一下当个玩笑而已;一种是内心相对脆弱,跑到他人面前自黑,目的在于博取同情,寻求安慰。
还有一种人,则是旨在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为“防御机制”,人际交往中,感觉自己可能会成为别人嘲笑攻击对象,干脆先说出来,使得道德约束感程度降低。与之相对应的,是已经遭遇剑拔弩张的情形,索性自黑缓解尴尬气氛,比方说谈生意的两方人马,初次见面不免心存敌意,稍稍自黑作为话题切入口,大大调和了对话气氛,拉近关系。
自黑还可能作为一种工具,宣泄了每个人的愤怒,类似于“他黑”,引发强烈共鸣。
陈武说,自黑本为幽默的表现,“他黑”是开别人玩笑,而自黑是开自己的玩笑,好处显而易见,陈妍希自称“小笼包”,网友纷纷称赞她不怕吐槽,敢于自黑,情商高。这种自黑很能帮助洗白。“看客喜欢看自黑,是因为觉得这类人幽默、老实,勇于承认不足,因此会给予他好的属性,感到轻松、活泼。我们都讨厌那些端着的、装正经的人,不能套近乎。”
选择自黑,源于相信该行为会受到他人认可,乃至喜爱。但值得注意的是,刻意自黑或过度自黑这两种非自然的行为,则极易遭受糟糕效果。陈武认为,自黑是很有可能影响整个人格和行为的,千万不要过分自黑,尤其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者心理健康相对弱的人来说。
恰到好处的自黑,往往取决于人在社交场合的身份和地位。陈武指出,社会地位高的人容易给他人带来良好的印象和亲近的感觉,自黑效果一般较好,能引起某个群体情感上的共鸣;社会地位低的人,自黑就特别需要把握分寸,普通人通常用于自我解压和保护的自黑状态,一定不能以太高频率出现,否则会造成一种感觉:你不是真的自黑,而是低调的炫耀,即使字面意思说自己怎么不好,但传递给别人的信息是夸你自己。
“自黑不可走极端,你过得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自黑理想状态是‘苦中作乐 ’,比如你最好表现出过得不太好,也承受着房价、雾霾困扰,但态度依然很乐观。”陈武说,除了把握适中频率,自黑的主题和内容应走“中间”档位。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名人形象营销,自黑一下外貌,是可爱,但替换成财产呢?恭喜你,妥妥地会被吐沫星子淹死。
用自黑俘虏人心需要避开“雷区”
在现实生活交往中,“自我保护式”自黑较常见,在遭受外界负面刺激后,直接反抗过于激进,幽自己一默,找个台阶下最佳。而一到了微信朋友圈这样多人封闭的圈子,情况格外不同。陈武将环境和受众置于成功自黑行为的关键要素。相对于面对面的过招,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鼓励人性释放的平台,自黑彻底变为一种主动的分享行为。
陈武认为,网络自黑是给别人看的,因此我们得考虑清楚假想观众的反应,根据受众对象来选择分享题材。关于假想观众,核心要素有两点:第一,关注人群的数量。如果你自黑的本意是想给极少数人看,那么发在人多的朋友圈,效果就会大幅度减弱,其他许多人对你的自黑可能产生异样的感受,觉得你在无病呻吟;第二,人的亲近程度。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那些弱连接的人看到自黑状态,若是他们不太在意的内容,则容易出现问题。
认清环境,确认受众,调整题材。你的自黑万事大吉了吗?并没有!根据陈武观察,不专心和自作聪明,也可能导致一场失败的自黑。有些人发朋友圈调侃自己,文字表达无懈可击,但偏偏要命的是表情符号或者配图错了。在社交场合自黑不走心,图片表情与心境毫不匹配,后果与活活自刀无异:他自嘲近来手头紧得很,下方配图一角却暴露了簇新的苹果手机包装盒;她调侃自己患了拖延症晚期,感激团队不弃之恩,而句末点缀一枚坦荡灿烂的笑脸符号,只让领导get到了4个大字:恬不知耻。
陈武建议,当人们不确定传播效果又颇有自黑欲望时,不妨借鉴一些别人经典的自黑案例。他举例说,此前流行的以“千万不要……”句式为标题的红文,涉及到地域和群体偏见问题,文章实质上表达了与“他黑”截然相反的观点,而“千万不要”四个字看似自黑,实则诙谐退让一步,更易为公众所接受,又巧妙避免了硬碰硬的嘴仗。
所以,自黑这件事儿“雷区”颇多,不是你想黑就能黑的。因自黑而俘虏人心的胜利者,少不了超高情商和识人本事。一旦性格hold不住,思虑不周全,你以为幽默、高明的自黑,搞不好就招来一身黑啊!沈杰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