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05|回复: 227

【转】“民星”师徒的同一个梦:写出好故事 引人走正道

发表于 2016-12-5 07:21: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民晚报·新民网】一个是67岁的退休教师,得过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一个是52岁的山东大汉,从胜利油田旁的农村来上海当保安。毛一昌和高国俊,热爱民间文学创作的师徒俩,心中有着同一个梦——把金山枫泾这块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基地”牌子擦亮,让更多的人听故事、受启迪、走正道。
  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期间,在金山各街道、村镇巡回的“高国俊故事现象大家谈”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认识了这对师徒。他们,是专门写百姓故事给百姓听的“民星”。
  小高:学写故事摸上门
  52岁的高国俊之所以还被称为小高,是因为他从事故事创作不过三五年。他肤色黝黑,手臂粗壮,一看就是体力劳动者。2005年投奔枫泾亲戚家之前,他几乎都在老家山东东营务农。高中毕业的他,热爱文学,农忙之余常给当地报纸《东营日报》投稿,当时这张报纸还叫《胜利油田日报》。“算是一名新闻通讯员”,头发花白的毛一昌在一旁补充,“他可是自己摸上门来找老师的。”
  高国俊来沪后在一家电机厂做保安,“我喜欢做保安,因为可以先收到很多报纸看。你们《新民晚报》,我每天必看。”一天,小高在《枫泾报》上看到文化站老站长彭纪明出了本戏曲作品集的报道。于是,他一路摸到文化站,亦即现在的文体中心,找彭纪明希望拜师学写作。当时在场的,就有毛一昌。已在文体中心成立“毛一昌工作室”的老毛,主要工作就是栽培故事创作新手。就这样,小高和老毛遇上了。
  老毛:培养一支故事队
  毛一昌工作室是老毛在2006年退休后成立的。退休前,他是吕巷中学的语文教师。不过,要论故事创作,老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很有点名气了。1980年,毛一昌与人合作的长篇故事《特殊身份的警官》,被评为当年上海市青年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81年被改编成同名广播剧和电影播出上映,电影由赵尔康主演,风靡一时。在教学之余,老毛长期担任《故事会》杂志的特约编审,迄今创作故事近200万字。最令他骄傲的是,自己创作的故事《搭上世博的航船》,于2011年9月获得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一路累计所获奖金额高达4.6万元。而他的工作室成立7年来,已免费为枫泾培养了一支几十人的故事创作队伍,并有数十位业余作者的故事作品在各级赛事中获奖。
  点子:教你找准故事核
  有的人文采卓然,但是未必能写好故事。因为写故事,靠的是点子,点子就是“故事核”。
  老毛之所以愿意教小高,是因为“他很有点子。”高国俊第一篇发表于《故事会》的文章,名为《谁最聪明》,就源于他的生活积累。他在打工时,听说了一件真事:新炊事员做包子做到第二屉的时候忘了撒盐。老炊事员让他冷静,在第三屉里多加了盐。于是,有人吃到的包子咸得很,有人吃到的包子淡得很。老炊事员表示,你们这帮人真难服侍,应该让经理吃个包子评评理。于是,他把味道正好的第一屉包子给经理。经理觉得,不咸不淡正好嘛!
  老毛一听到这个故事,就觉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但是,他把时代背景换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包子的是中国百姓,日本军官成了尝包子的人,不舒服的是日本士兵。故事的内涵一下子得到了升华,还在一次故事大赛中获奖。
  “编故事有六字诀窍,新奇巧,情趣险”,老毛透露,“只要符合其中几个字,就很有看头了。”在他的点拨下,小高已经发表了8个故事。写故事稿费高,千字500元。所以第一笔稿费就相当于小高半个月工资。
  “我把这1000多元存起来了,至今没想好怎么花。”时至今日,他依然用笔在工厂用过的纸上写故事,“我老是忘记留白,留白了,毛老师就有地方修改了。”他也不否认自己点子多是因为生活坎坷。原本不甘心务农的他开过一个罐头厂,结果一年就赔本,吓得他重新扛起了锄头,很久才还清债务。“在家乡也写过几部小说,可给谁看呢?我离县城太远了,找不到老师……”
  非遗:一个故事助丁蹄
  写故事,并不单纯是为了发挥个人天赋,获得文字成为印刷品的成就感。老毛和小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写好、写对故事,就能改变人、帮助人。”通过文字的能量改变人,更有成就感。
  老毛围绕宣传交通法规、创建全国文明城镇、树立本地旅游形象、传播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工作,去编撰一个个故事,“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个小问题,普通群众就特别容易接受,他们就会走对的、好的路。”枫泾每年都要举行100多场故事会,在23个村9个居委里要跑3个来回。还有三支说故事的队伍,由方言故事、普通话故事和少儿故事队组成。
  由他们讲述毛一昌工作室根据形势编撰的新故事。甚至招商引资时,他们也用说故事方式,把镇长身体力行将商人外甥引入当地的事编入故事,启发商界……
  文体中心副主任金颂军介绍,故事创作在枫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总能承载情感和时势,既是传播理念的最佳文艺门类,也是感染人、鼓舞人的好方法。以毛一昌的获奖作品为例,《搭上世博的航船》讲述1915年时,枫泾名产丁蹄,如何在没有冷藏技术的前提下,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故事。虽然在地方志上对此事仅仅20余字的记载,但是,老毛把它发展成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最终是因为高超的古法技艺,使其能够保鲜多日。这个故事就对丁蹄成为上海“非遗”项目助了一臂之力,也使得更多人知道它的别致美味为何与众不同。
  产业:故事也有含金量
  文体中心主任郁林兴还有一个头衔——枫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故事产业化。他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唯一一个“中国故事基地”牌子就落户在枫泾。它向所有故事作者、故事员打开大门,就是希望能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毛一昌的《特殊身份的警官》故事从文字转换成电影并出版DVD的成功案例,给了他很大启发。这位也写故事的主任,已把枫泾豆腐干写成了动画片,正与上师大合作拍摄。于他而言,故事能向经济领域拓展。例如,他建议老毛编撰的《枫泾民间传说》《吃在枫泾》等系列故事,还能为当地旅游增加文化附加值。而这些源于点子、成于故事的文字,具备了影视剧改编必备的“情节”元素,很容易就转化为当下热门、能够吸纳资金的其他文艺创作门类……(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朱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5:30:59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5:31:1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5:31:28 | 查看全部
一如既往的支持专页!支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15:31:3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7:01:05 | 查看全部

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赵老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7:01:20 | 查看全部

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专页因您而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7:01:39 | 查看全部

回 2楼(羊君) 的帖子

老师回帖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7:01:56 | 查看全部

回 3楼(羊君) 的帖子

158_38202_edbd47cbe6621d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7:02:29 | 查看全部

回 4楼(羊君) 的帖子

158_38202_9fd8ce96de8ec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