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一个河南农民,16岁开始工作,卖爆米花、卖冰棍、开餐馆、跑运输,屡败屡战,20多年打拼出一个大企业。这个农民就是张全收,深圳13000多河南农民工的“头儿”。
“老板”惦着打工仔
38岁的张全收,来自河南上蔡县朱里乡拐子杨村,高高的个头,红红的脸膛,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淳朴一笑:“我就是一爆玉米花出身的打工仔。”
16岁时,张全收开始了工作:爆玉米花,此后,卖冰棍、烧砖、当炊事员蒸馍、当油漆工……当了一年油漆工,领工钱时工头却不见了身影;开了一家烩面馆,因一场大火而一无所有;搞过长途运输,一个月遭遇了3次交通事故……这一切都没能难住这个有雄心大志的小伙子。
1993年他来到深圳,借了25块钱只身闯天下。从开餐厅,到做汽车站“客运总代理”,这回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他有了一些资金,开始向实业进军,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
从“打工者”变成“老板”,张全收念着的是扑在第一线的“打工仔”们。
一天,来自信阳的3个打工妹找到他,说她们找工作时,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出“不招河南民工”的大牌子。他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一定要为老乡们办点实事儿。”
几经努力,2004年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成立,张全收任总经理。
呵护老乡过得好
“我们找工作,有老哥去操心,我们待工了,有老哥包吃包住发工资。”来深圳打工的小王说起现在的生活,一百个放心,一百个舒心。
“我要保障老乡们吃好、住好、有工作、有收入。”当年受过的苦,张全收决心不让老乡们再受。
张全收的“全顺人力”开创了一套经营思路:将松散的劳务工组织起来,对其加以培训、组编,形成“劳工团队”。如果一个行业进入生产淡季,“全顺人力”立即将这些“团队”转移输送到生产旺季的行业中。他们用“团队作战”的方式去与用工企业“谈条件”,确保打工者的合法权益。
几番尝试,公司的名声越来越响,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张全收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
有一年年底,深圳一工厂总经理外逃,几百名河南打工妹半年的工资没了着落。在这些打工妹哭成一团时,张全收拿出240万元支付了她们的工资,并将她们安置到另一家企业上班。
“工厂的总经理跑了,怕什么,你们的工资我来开!”张全收对这几百名河南农民工大声说。
见难就帮好“老哥”
张全收总有操不完的心,因为他总是希望尽己之力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河南打工者。
一个女孩来公司没到一个星期便发了老毛病:骨髓炎。张全收不仅拿出5000元给她看病,还免费派车送她到驻马店当地医院。商丘的打工妹倩倩晒衣服时摔伤了脊椎,张全收为她治病花了7万元;曹岩岩睡觉时从上铺跌落骨折,张全收又掏出2万……
员工们中还流传着许多他“见难就帮”的故事。去年6月,一个陌生的中年妇女向张全收哭诉:“我的儿子得了肺癌,眼看就要死在医院了,听说您是好人,救救他吧。”张全收了解情况后交给大婶8000元钱,并说:“有困难,再找我。”
眼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适当的机会和场所:“好好反映一下咱们农民工的问题”。
人物志:张全收,1993年来到深圳打工,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曾当选“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个人”。

张全收坐在汇款单前。几年来,由他亲手汇出的员工工资款项已过亿元。
为了生计,十多年前,张全收来到深圳。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城市里,他只不过是千百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可是,在老家河南,他却是远近闻名的焦点人物,人称“农民工司令”。今年3月初,他作为河南省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带着六条关于农民工和农村问题的提案到北京参加“两会”。
打拼在社会底层
跟大多数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一样,张全收的路并不平坦。13岁那年,张全收初中没念完,就开始卖冰棍、卖爆玉米花、做炊事员等小工养家。骑车卖冰棍,一根挣一分钱,一次在途中自行车链条断了,连人带车摔进沟里;在砖场做窑工,一个月辛苦挣了25元,却患上内风湿,治病花去200多块;开烩面馆,生意本来不错,却被一场大火烧个精光。为了挣钱,他做学徒、搞建筑、修铁路,打拼在社会最底层。被人坑、遇车祸、吃一点油腥也没有的面疙瘩、睡地板。张全收把他熬过的苦,比作西天取经之路。他说:“唐僧师徒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自己这点苦又算个啥呢?”他确实一关关地闯了过来。这个过程中他牢牢记住父亲的一句话:“三条路走中间,咱是农民的孩子,歪路一点不能走啊。”
1997年,张全收南下深圳,跟朋友在龙岗平湖闯荡,先经营一家饭馆,后来搞起运输,积攒了一笔资金,开办了全顺玩具加工厂。一路艰难维持着生意。
2004年前后,珠三角许多工厂都挂出了:“不招河南人”的牌子。张全收知道后,在自己的玩具厂里收留了几十名找不到工作的河南民工。当时条件艰苦,不管是张全收、还是他的员工,都在小工厂里一同吃住,没有床,大家睡在工厂的地板上。最困难时,伙房里的师傅在菜场拣别人不要的菜叶给大家做饭。
为了让乡亲都有活干有饭吃,张全收四处拉生意。玩具厂最多时接收了七八十个工人。而尴尬的是,忙的时候,工人连觉都不能睡,闲下来却没事可干。其他工厂也有同样的问题,有时候赶工急需工人,无法一下子招齐;闲时又负担不起工人庞大的吃住开销。他尝试把将自己的员工“转租”到其他工厂。这时他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机出现了。
创立“全顺”
2004年初,珠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张全收的“劳务租赁”正好有了发展机会。张全收成立了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全顺“中转”的工人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很快达到一万多,公司资产达千万元。张全收只从用人企业收取每个工人每月100-200元的管理费,从中获益。如此一来,活多的时候,工人容易招到,没活干了,企业也不需为留着工人而发愁,全顺公司负责将工人调配到其他需要的企业。即使没有企业招人,张全收也保证工人的吃住,并且还发待工工资。待工工资一开始是每天25元,随着近年物价上涨,现在是每天40元。
几年来,全顺公司的服务范围遍及外资、港资、台资及内地民营企业,跨越深圳、东莞、福州、厦门等地,涉及食品、玩具、电子等28个行业、合作近百家企业。“全顺模式”逐渐被社会认可。2008年,张全收被河南省推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告诉记者说:作为个人,他的财富足够下半生用了,而现在他是农民工的代言人,为农民工服务是他肩负一生的责任。
张全收在赴北京参加“两会”临行前,特地到深圳的培训基地向仍在待工的一千多农民工告别,他告诉大家:“只要有我在,不怕没工作,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