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现状剖析
一、起点低
中国当代集报在20年前还没有任何规模,更谈不上藏报,确切地说,应该是“积报”。1984年杭州市永安丝织厂工人楼时伟,在“中国报刊报”上刊登了一则“交换各地报纸”的启事。就是这则连标点在内才50个字的小启事,拉开了中国当代集报的帷幕。一时间各地报友鸿雁频传,一场以谁集的数量大、谁集的种类多为最大荣耀的集报活动在全国报友间广泛展开。不久,北京出现了工人集报协会,其他地区也陆续有了自己相应的集报组织。正是在这些组织的促进下,终于诞生了突破万种大关的集报爱好者,再不久,又在全国集报圈内,评选五个,后来到十个“集报大王”。集报内容也发展到集报、读报、剪报、研报、展报、评报等多项活动并存的大众文化活动上来。应该说这是十分有益的收藏探索。但是,毕竟这个集报群体的主要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包括笔者再内),大家虽然集报热情高,但很少有人能从传统的收藏角度考虑后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即使后来有些文化水平高,甚至是专业记者、专业编辑出身的学者参与进来,甚至被推举到领导岗位,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单凭感觉和愿望来引导这个群体,要使集报活动短时期内上一个台阶,谈何容易。
二、误区多
受大环境影响,集报界成员也多出现浮躁情绪,从众心理过盛,缺乏自己的收藏理念。比如,1990年到1995年间,集报界提出“突破万种大关”、“争当集报大王”的集报理念,致使广大集报爱好者盲目追逐品种数量,对集报质量却很少有人考虑。如有些报友别出心裁搞些游戏性集报,将所集报头排成长联或将报头第一个字排成数字顺序。再如追求新、奇、特收藏,热衷于手帕报、巴掌大的小报、名片报、扇面报等,这都程度不同的对一些报友的集藏产生了误导。近一时期,号外又成了集报者炙手可热反对藏品,于是精明的出版者为满足集报者的需求(有的则为哗众取宠和赚取集报者的金钱),专门投其所好,源源不断地出版不少号外,实在有失严肃。正常号外,就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收藏价值当然很高。而媒体事先能够知道的,再大的事件也不需要用号外的形式发布。以现实而论,申奥活动,举国关注,一旦成功,国家级新闻媒体连夜赶发号外,就属正常,而“香港回归”那么大的喜事,也无须出版号外,就是因为这个特定日期是历史早已确定的。但对于很多报纸出号外,我个人理解,也应该有个“度”的问题,国家重大事件国家级报纸出号外已足矣,地方大小报再随着出,特别是滞后地跟出,现实意义确实不大。总之,不是所有号外都有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