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范围看,文物休眠的情形不在少数。多年以前,笔者曾到一个县级市参观当地的文保所,打开沉重的铁门,管理人员就好像打开了神秘的大门,众多国宝级文物多年深藏在地库之中。而在另外一个县,文保所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仓库都没有,大量宝贵的出土文物就随意堆放在地上,令人叹息。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高达76万处,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4295处。这里面有多少文物常年深藏“冷宫”、不为人知?听任文物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文化浪费。而国内不少地方,虽然也建起了宏伟富丽的博物馆,但由于理念的落后以及过度保护的错误意识,能够展出来与公众见面的文物仍十分有限。
文物就应该走出封闭状态,接受公众的观赏。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重现、艺术的熏陶,往往在这种亲炙一面中得以完成。画家陈丹青曾说,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他说,“到了纽约,我真的上了大学,在美国各地的博物馆,包括欧洲博物馆。博物馆除了是我的大学,所有欧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还是我的爱国教育基地,是中国史的课堂。”
确实如此,文物本身有力量。一个人若有幸在众多传承有序、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精品中获得滋养,也一定是受用终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