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2|回复: 14

[转贴] 有书如歌  作者: 王鼎钧

发表于 2016-12-6 15:0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有一首歌》。有一首什么样的歌?席慕容说,她当初(推算起来,大约是民国三十五年)在南京初入小学,“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这首歌的歌词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上海,在南京,我的朋友在这里。
后来(大约距今未久),在新竹,她的女儿读幼稚园了。有一天,这个三岁多的小天使从幼稚园里带回来一支新歌要唱给母亲听。这可爱的女孩用那稚嫩的童音唱出来的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台北,在新竹,我的朋友在这里。
席慕容写道:“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起,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以致在含糊地应付了女儿的询问之后“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所谓“作家写出来的,只是冰山的尖顶”,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不过是一首儿歌罢了,老师用四句简单的歌词教小朋友温习数字,这首歌由上世纪四十年代传到七十年代,由南京传到台北,因地制宜而改了几个字。那说不清楚的四十年来家国,说不完的十万里地山河,却在这一改之间汹涌而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为什么我的朋友在上海、在南京改成了我的朋友在台北、新竹?昔日住在上海南京的朋友有几人来到台北新竹?那仍留在上海南京的,是否还是我的朋友?而我来到台北新竹之后究竟又交上了多少朋友?老朋友是否有一天能够失而复得?新朋友是否会得而复失?这千种百样,都随着作者的笔势,化成了我们心头的翻腾。
这一场小小的戏剧,是颇知忧患的母亲和三岁的稚女之间的对话。这位母亲原和我们读者一样,对于马上就要承受的撞击是毫无准备的。她听到了新歌,“几乎是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幼小的女儿”,而那不解人事的小女孩却一味追问“宝贝唱得好不好听?”妈妈失色的表情,小女孩是看不出来的,妈妈回答“宝贝唱得好听”时声音里的呜咽,是小女孩听不出来的。而妈妈独自站在屋子中间“发现”自己流泪,更是一边唱着一边跳到屋外去的小女孩所不能想象、不能了解的。作者十分平易同时也十分生动地写出了经验的传递、情感的共鸣虽是人生迫切的要求,但有时却只能极为苦涩地独自吞咽下去,甚至连吞咽的声音也发不出来。
我想,凡是由“我的朋友在上海南京”过渡到“我的朋友在台北新竹”的人,总会有几件和“有一首歌”同类近似的见闻吧。许多年前,我在电视台打工,当时也常常听到“有一首歌”,歌词好像是这样的:
我要骑着那小木马,骑着小木马走天涯,早晨出三峡,中午经长沙,到了晚上宿金华。
这也是一首儿歌,作词者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幻想而构思的。可是越听越不对劲,在台湾生长的小孩子,怎知道长沙和三峡隔多远呢?怎知道金华在哪里呢?而且两岸其时尚未通邮,旅行悬为厉禁,他不能、也不该去到那些地方漫游的啊。于是,这首歌的歌词得改。
大约是,执笔修改的人认为台湾岛太小,难以发生浪迹天涯的快感,所以修改后的歌词乃是:
我要骑着那小木马,骑着小木马走天涯,早上出海牙,中午经罗马,到了晚上住华沙。
我当时也几乎为之潸然泪下,“男儿志在四方”,这四方竟只能是异国外洋!修改歌词的人无意而忠实地作了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多年来,这个材料在我心中酿酒,现在我想可以放弃了,因为席慕容把她的《有一首歌》处理得如此之好,同一种题材引起的同一种感受,只要有人先一步成功地表现出来,后一步的人就搁笔了吧。读者的记性有限,文评家的精力有限,夸张一点说,文学史的篇幅也有限,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最好的做代表。中国人一向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我也相信巴尔扎克传下来的一句话:“在文学的国度里是没有中产阶级的啊。”二如前引述,席慕容借《有一首歌》发抒“时代感情”,用笔是极其含蓄的。即使如此,她在《有一首歌》里面,并不常去触弄诸如此类敏感的、高音的、极其入世的、“男性化”的题材,她把焦点放在家,孩子,院中的树以及树上的鸟,盛开的花,回味无穷的旅行诸般事物之上。还有她的画,她的个人趣味,等等,等等。她有一个十分精致也相当宁静的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她用笔不但正面切入,肌理露现,而且往复萦回,勇于发挥。

大体上说,这是一位悟性极高的女作家,描写在物质基础具备之后的灵性,描写有教养有节制之后的纯朴天真,从而提供了大众化的禅意哲理,几乎描绘出一种生活方式来。本书第二十三页,作者在《夏天的日记》里有一段话,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创作旨趣,不啻是一篇变形的序。文中有一段话说:就好像小时候在玻璃窗前就着光慢慢地描着绣花的图样一样:一张纸在下,一张纸在上,下面的那张是向同学借来的图标,上面的那张是我准备好的白纸。窗户很高,阳光很亮,我抬着双手仰着头,聚精会神一笔一笔地描绘起来,终于把模糊的图样完全誊印到我的白纸上来了。等到把两张纸并排放到桌上欣赏的时候,觉得我描摹出来的花样,比它原来的底稿还要好看,还要出色。底下原有的图样,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张新画成的图样,是她的画,她的诗,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解释,她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是经她解释过了的人生,而她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是“世间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这种感悟并不是像标签贴在文章前头,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这种心情重新生活过,再写下来。这样“说到做到”的作品是相当难得的。写下来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周详的论说太占篇幅了,只选一段做个例子吧,作者说当“我”很小的时候,有人给了“我”一块很漂亮的小石头,“我”走出走进都带着,爱不释手。可是有一天傍晚,“我”忽然起了个念头,把石头往身后反抛出去,看能不能再找回来。结果呢,石头落进草丛里,竟再也无影无踪了,只落得无数慌乱与悔恨。

作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走过不少地方,经历过不少事情,看过不少石头,家里也搜集了不少美丽的或者奇怪的矿石,但是,没有一颗可以替代、可以让我忘记我五岁时丢失的那一颗。作者说:想一想,当年的我若是能在那个傍晚找回那颗石头,在小小的五岁孩童的手中又能保留多久呢?……可是,就因为那天的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因此反而始终不会消失,始终停留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我心中最深处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为这一种憾恨的衬托而变得清晰与美丽了。失去了一块普通的漂亮的石头,却“得到”一颗珍贵的“宝石”,失比得更为有福。基于这种领悟,作者进而“以不同的角度”谈到离别。她反复地沉吟:真有离别吗?在她看来,没有。因为:如果在离别之后,一切的记忆反而更形清晰,所有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温习。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回溯时都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的变化在回首之时也都有了一层更温柔的光泽,那么,离别又有什么不好呢?她反复地申说,反复地问:离别又有什么不好呢?既然连“失去”都可以是人生的一种福利,“得到”更是甜美得沁人心脾了。作为诗人和画家的席慕容绝未讳言她怎样享受她的生活,对于鸟声:“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对于晒衣房里挂在竹竿上的衣服:“孩子们现在这样幼小,这样可爱,这样单纯地依赖着我们,竹竿上晒着的他们的小衣服,和父母的衣服挂在一起,好像衣服也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买菜的日子:“寻常的市井人生,寻常的熙熙攘攘,手上拿着一斤半斤的青菜,在木瓜、西瓜和荔枝之间挑挑拣拣,享受着一个寻常妇人所能得到的种种快乐。”她,在鸟声中醒来,在花香中、在“何必在意那余年还有几许”的歌声中沉沉睡去。她曾经独自骑着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追逐月亮,曾经在暮色里抱着一束百合,无端泪落如雨……

她写得那样迷人,你不能不说,那样活是她的权利。

她写得那样有说服力,你不能不想,如果不能那样活着,也未必有理直气壮的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41:41 | 查看全部
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41:5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42:21 | 查看全部
谢谢老师一直以来对师徒论坛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42:33 | 查看全部
158_38202_da770d91b050e7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9:19:43 | 查看全部
问好辛苦的赵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9:19:58 | 查看全部
转贴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9:20:0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9:20:1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5:31:15 | 查看全部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