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7 17:17:27
|
查看全部
实际上,万里对村民表态时,自己顶受着巨大的压力,关于包干到户是对是错,争议一直没有停息。万里勇于顶着压力,源于他的调查认知。1977年6月,时年61岁的万里赴安徽上任,刚到办公室,他就接到了一个电话。《万里在安徽》一书作者陈廷一:
陈廷一:万里刚到省委报道的第二天,就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来自上海,说有很多安徽的老乡在这里讨饭呢,上海这个收容站大概容纳了7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是安徽的。
很快,万里发现了令他更为吃惊的事:安徽全省有将近90%的生产队不能维持温饱,成为了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的三靠县,其中有10%的队仍然在饥饿线上挣扎,农民消极怠工的情绪比工厂罢工还厉害。原安徽省农委主任周日礼回忆,农业成了万里破题的关键。
周日礼:有些县有些地区向省委打报告,要求调拨粮食,没有饭吃,万里就感觉到经济工作问题很大。看来得要拿出80%的精力来抓农业。
在安徽不到3年,万里却几乎跑遍了所有的74个县市,行程8000公里。在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有一家农户,4口人只有一身衣服,除了一个暖水瓶,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而这样的农户,这种极度贫困的家庭却并不是个案。周日礼回忆说,不断地实际调研,万里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需要他的探索和担当。
周日礼: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革命贡献太大了,老娘送儿子,媳妇送丈夫,万里说,不能把老娘都忘了。
正因此,在巨大的争议中,万里冒着政治风险,迈着艰难的步履,在农村推行一系列的决策,坚定支持小岗村村民的做法。1980年5月30日一次讲话中,邓小平说:唱凤阳花鼓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上了大包干,包产到组,有了巨大的变化,肯定了这件事,至此,包产到户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停了下来。原凤阳县人大副主任陈怀仁:
陈怀仁:凤阳是个很穷的地方,最期望改革,最适应改革,对改革土地问题,改革生产队干活问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当时“大包干”发生在凤阳是偶然中的必然,最穷的地方是最适应改革的地方。万里同志讲,大包干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5年7月15日,万里因病逝世,2016年12月5日,万里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我们纪念万里同志,就是要学习他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的政治担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指出,我们纪念万里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