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手法看,瓷绘工作者的创作意识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强化了对写生的重视和发扬。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景德镇瓷绘工作者集体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创作出粉彩“农村新貌”瓷板组画、粉彩“给军属拜年”瓷板画等一批立足于现实情境的优秀作品,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其次,在受到同时期国画、年画、连环画等艺术形式影响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提升了瓷绘工作者的写实能力。其中,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绘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产生了更多契合点,突出表现在对同时期国画、年画、宣传画的效仿和移植。同时,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作者们不仅善于批判性地借鉴,还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吸收和融合,这种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多元文化养分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该时期瓷绘作品无论是布局、造型还是色彩,都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既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瓷绘作品,也与当时其他表现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存在差异。
整体而言,新中国十七年的瓷绘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瓷器大多是作为观赏、把玩用的艺术品,而在新中国十七年,瓷绘工作者并不单纯满足于瓷面绘画的审美功用的体现,而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上下求索,努力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特别是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绘,拓展了瓷面绘画的表现范畴,赋予了瓷面绘画更多社会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内涵,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与之相应的社会功用及观赏性质也发生了转变,使其渐渐与主流艺术相契合。从另一个角度看,以瓷器为载体的绘画创作,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既受到了该时期学院派艺术的影响,又流淌着古老民间艺术的血液,从而较好地集中了当时各个阶层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以自身独特的材质和表现形式,为世人留下了中国瓷面绘画的丰富样貌,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术史的研究范畴,有利于推动人们对既往的美术史进行重新审视。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纸、绢、布绘画已产生一定自然损耗,这使得瓷面绘画更显珍贵,他们与中国其他绘画作品一样,不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能更真实地反映新中国成立早期时代主旋律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