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唯上 理性购藏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大多的黄釉器都是“浇黄”,所谓“浇黄”,是指采用“浇釉”的方式来施釉,然后再经低温焙烧而成,因此俗称“浇黄”。“柠檬黄”则到清代雍正时才创烧出来。
明代弘治时期,浇黄釉瓷器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峰,因呈色淡雅,给人以恬淡娇嫩之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娇黄”。宫廷造办处和景德镇御窑厂的匠师,还尝试利用从欧洲传来的珐琅料烧造低温单色釉瓷器。此后,推陈出新,相继出现胭脂红釉瓷器、“淡黄釉”等品种。主要见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尤以雍正时期的作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不同品种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标准划分。而黄釉瓷器是等级最高的瓷器,属于皇家御制,大多比较有分量和价值。在冯玮瑜看来,“真、精、稀”是收藏它们的标准。“做收藏,一定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比如书画收藏,应该挑选那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名的画家作品,同样在瓷器收藏上,也应该选择名窑名品。比如弘治黄釉、雍正柠檬黄都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只要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明清宫廷的御窑发展史,黄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年代上看,明代永乐款、宣德款或成化款,清代顺治款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从工艺上看,刻工精美或带有某种寓意,如‘苍龙教子’之类的作品比较有价值。另外,有官款、来源清晰的御用黄釉瓷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冯玮瑜建议藏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坚持走精品原则。另外,流传有序也很关键,御窑黄釉瓷器的存世量本来就稀少,一般贵重的官窑瓷器都有流传记录,尽量少选择无来历或流传记录的瓷器,最好考虑大拍卖行等渠道,尤以收藏专场为佳。除此以外,还要多方查证资料,只有所有证据都确凿无疑,才能入手收藏。切记,不图一时之利,可以少受欺骗。最后,收藏已进入理性收藏时代,不能轻信讲故事等一面之词,捡漏这个词语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用法,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捡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