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于河南工人日报
        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县城潢河边上,一个不起眼的家属院,一套仅有60平方米的简陋单元房,显得那么破旧和平凡。然而,这屋的主人不平凡,他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许光。
3年前,84岁的许光老人因病离世,永远离开了这个居住20多年的陋室。
“将门布衣”,新县父老乡亲都这么说。
前不久,记者冒雪来到新县,走进了许光老人居住的小屋,斑驳泛黄的墙壁上,挂历的日期定格在2013年1月5日。
3年多过去了,每当人们走进这小屋,看到这挂历,对这位不以将军后代自居、淡泊名利、扎根老区48年,甘为布衣,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大别山赤子的怀念之情,不减还增,越来越浓。
       许光(左)与父亲许世友将军合影(资料图片)。
       放弃前程 替父尽孝
1932年,时任红军团长的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别山转战川陕后,刚满3岁的许光留在了根据地,跟着奶奶到处躲避敌人残酷的迫害和追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49年,九死一生的许光在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许世友。当父亲问及今后有什么打算时,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兵,像您一样报效祖国!”
许光于1950年2月参军入伍,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
在北海舰队,许光始终隐瞒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子的身份,在一线战斗部队接受摔打磨砺,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出色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的嘉许,先后6次立功受奖。
从逃难的少年到共和国优秀的舰艇长,脱离苦海的许光可谓否极泰来,风鹏正举。然而就在此时,许光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一边是海军大好前程,一边是年迈的奶奶需要照顾以及父亲“替父行孝”的嘱托。经过一夜的思量,许光顾全大局、甘愿奉献,由一名海军舰艇长改任新县人武部普通参谋,从繁华的海滨城市回到当时十分偏僻、落后、艰苦的家乡,替父尽孝照顾奶奶,为许世友将军全身心投身国防建设事业解除后顾之忧。
       扎根家乡 有所作为
半年后,奶奶病故。许光本可以重返军队,然而在新县的半年里,他目睹了家乡的贫困落后,深感老区的建设需要干部,还有老红军和革命遗属需要照顾,便决定留在家乡。从此,他扎根老区,无怨无悔,直至生命终止。
“许光从青岛调到大别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新县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军营回来的青年干部许光,为改变老区面貌,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在新县这张“白纸”上添加了绚丽的色彩。
1969年夏,时任新县武装部军事科长的许光主动请缨,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山上没有路,就披荆斩棘;没有机械,就肩挑背扛。300多个日子里挥洒汗水,不舍昼夜,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微波站建成时,精干的许光愈发黑瘦,但老区人民听到了山外的声音,许光笑了。
后来,他又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线路,几吨重电线杆,他和民兵们一根根往山上扛,一根根往山里“栽”,35千伏的高压线路架通了,华中电网的电能不断地输向新县,结束了新县不通电的历史。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许世友信中的话。父子俩家书不断,说得最多的不是家事,而是新县的建设、乡亲们的生活。
       甘愿“平凡” 两袖清风
许光淡泊名利,给自己定下“五不”原则:不比位置、不比阔气、不比房子、不贪票子、不偏孩子。许光下乡调研,总是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立下了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规矩。许光经常念叨:“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扎根农村,同样无上光荣。”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在武装部一干就是20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的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被他婉拒了。1982年,由于工作突出,省军区拟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许光主动提出要转业到地方工作。
“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许光经常这样严厉告诫子女。许光的四个孩子中,没有一个因为爷爷身份特殊而受到关照。他的两个儿子入伍时刻意规避许世友将军管辖的征兵部队,从未找关系提干,两年后全部复员回乡,目前都是县里的普通职员。
然而对待别人,许光却乐意帮忙。一次,有外地人到新县买化肥,找到了素不相识的许光。许光亲自跑到县化肥厂,协调了几吨化肥。为了表达谢意,对方买了些时令水果,许光说什么也要对方拿走,妻子怨许光不近人情,但许光却说,“帮他买化肥,是为了不耽误生产。但如果收了人家的水果,就是搞不正之风。”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手续时有同事有意提醒他,退休和离休在待遇上相差较多,如果能够证明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事实上,早在1948年,许光就在部队穿上了军装,许多证人仍然健在。这本来是一件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许光却没有去证明。“相比那些牺牲的红军,我们的离休和退休还重要吗?”许光淡然地说。
斯人已去 高风永存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一生崇尚勤俭,近乎苛刻。在他居住了20多年的房间里,最值钱的是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直到去世,他住的小房子里,用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立柜、80年代的旧沙发。但对待革命老区的老百姓,却格外慷慨。他用微薄的工资,先后“挤”出近10万元,关心资助红军后代,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84年的传奇人生。在弥留之际,他把一生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献给家乡的慈善事业。
这就是将门布衣许光的一生,他在基层一线踏实工作,和干部群众一起俭朴地生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密切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