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殿宇是山门殿。朝南的后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福先禅林"四个大字,这是日本高野山临济宗的著名僧人、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所书。日本人称大福先寺为禅林,这表明该寺院在日本临济宗中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盛唐时期,大福先寺是中日两国佛教界交流的重要场所。不少留学僧随遣唐使来唐拜师求法,而唐朝寺院的三藏大德,都把戒律当成入道的正门,如果没有受戒,就会因为尚未取得僧人资格而为众僧所不齿。但日本根本没有传戒之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元733年,荣睿和普照两位日本僧人肩负邀请名僧大师赴日传戒之重任,来到了大唐,他们自己就是在洛阳大福先寺受戒,取得了入僧资格。原本准备邀请鉴真和尚赴日,但因种种原因一时未能成行,所以决定邀请大福先寺道璇大师先行赴日。据说道璇大师先于鉴真6年东渡扶桑,将禅、律和华严传至日本。因此,在中日友好时期,日本每年都有众多香客来此朝拜。
山门殿内的主佛为弥勒佛,两侧站立着四大天王。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结跏趺坐(jié jiā fū zuò)的弥勒佛背南面北。殿内东南与西南两隅,分别站立着关公与韦驮。
关公造型多出现于民间佛寺,迎合了中国百姓"只要灵验不问门派"的宗教观。但寺庙中的关公的确不是道教中的神灵,而是佛教中的伽(qié)蓝护法。关公进入佛门,据说是受到天台宗创始人普净大师的点化[注1]。他在佛教中被赋予神格,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信仰融合的产物,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
殿内东西两侧的后墙(即南墙)上,镶嵌着文殊与普贤二位菩萨的金色浮雕,这也是其他寺院所没有的,不知道是不是密宗的特色?
第二座佛殿叫圆觉殿,正门外两侧列着两通石碑,西侧上书"所过者化",东侧上书"所存者神"。这是吴佩孚重修大福先寺时他的参谋长张佐民所书。两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其意思是,君子所经过的地方,老百姓受到教育,他们留下的思想,上契天道,下合地德。虽说这是儒家经典,但就其内容而言,镌刻在这里,倒也十分妥贴。这两通石碑也许是该寺为数不多的真正文物之一。
佛殿内,佛祖释迦牟尼趺(fū)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迦叶(jiā shè)、阿难(ā nàn)两位弟子侍立两旁,十二圆觉(注2)沿墙分立东西两侧。
所谓"圆觉"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注3)之一,指"自已觉悟"和"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境界的菩萨。随着佛教的发展,被称为"菩萨"者不计其数。但真正具有影响的屈指可数。民间有四大菩萨、八大菩萨、十二圆觉、二十五圆通之说。其中"十二圆觉"是密教崇拜的十二位著名菩萨,他们是"圆觉"中的杰出代表。
穿过圆觉殿便是万佛殿了,殿门两侧分立两只几乎与佛殿等高的香炉。进入殿内可以看到主佛身后和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布满了1英寸大小的佛像,总数约有万尊,这也是该殿命名的依据。观音菩萨立于正中,龙女与善财童子侍立两侧。龙女与善财童子成为观音菩萨的贴身弟子,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