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大约是十年前。那时的我还在学自考,其中有一门课程是《大学语文》。说起来也算是有缘,当时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我与地坛》读后感。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又在“每日好书推荐”上看到了它,这才知道,当年读过的,只是作品的一部分而已。
       当初读《我与地坛》,我总以为,在写那些关于母亲的文字时,史铁生一定在落泪,也许他是强忍着泪,我这样猜测着,也这样体会着,甚至于当年的作文我亦是以悲伤贯穿全文。时至今日,重读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一定不会是在落泪,因为他明白世间有许多让人无法预料的各种辗转,而母亲盼望他走的那条路也绝不是哭泣和死亡。
       许多时候我都在如作者一样想,“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世界的好。”看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悲伤。拼尽全力的会急转直下,刻骨铭心的会草草结局,飞蛾扑火的会灰飞烟灭。于是我们失望、沮丧、困惑、挣扎,甚至绝望,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不信任感与抗拒感。终于觉得筋疲力尽,无路可走。可是真的走不下去了吗?作者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苦难突然而至,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也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答案。所有的答案却未必都如最初所愿。
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是否耐得住性子,守得稳初心,等得到转角的光明。
        随时,随性,随缘,随喜,随遇而安,应该是这篇文字的重要启示。
作者郑彧系肥城市作协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