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织锦工艺
织锦,即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锦”字是“金”字和 “帛”字的组合,汉末刘熙在《释名·采帛》中言“: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和南京的云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锦。四大名锦本产生自民间,发展至顶峰时期也大量生产贡品,同时也对其他的民间织锦品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 织锦,供宫廷享用。自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此时的织锦中心在北方中原地区。三国时四川的蜀锦成为主流。唐代贞观年间,益州(今四川)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主管宫廷的织造物,他组织并设计了许多织锦新样式,主要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其被封为 “陵阳公 ”,因此他设计的蜀锦图案又被,一直流行了几百年。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图案组织。而此时的蜀锦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成为唐代织锦的代表,堪称天下绝品。此后蜀锦还出现了 “锦上添花 ”工艺,即以几何图形或细小花方为地,其上再织出大朵花卉,色彩绚丽而又层次分明。这种工艺后来也被乾隆官窑瓷器广泛借鉴。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宋代最具代表的是苏州的宋锦,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特色,因体薄而主要用于装裱和锦盒。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 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当时的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都有大量的织金锦生产。织金锦通常花纹密、露地少,因而质地厚、手感硬,一般只适宜作为帽子、衣领、袖口、襟缘的镶边,以及装裱、锦盒、佛经封面等使用。元至明清时期,壮锦和云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名品。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种以纬线起花的织锦品种,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宋代、成熟于明代。纹饰以几何图形为主,有连续几何图形和复合几何图形等等,色彩斑斓。在明代万历时起已部分生产贡品,专供皇家的服饰使用。南京云锦出现于东晋时期,成熟于元代,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从元代开始直至清代,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 “江宁织造署 ”。明清两代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南京、苏州。除了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锦生产的繁荣时期。南京云锦更被公认为 “东方瑰宝 ”、“中华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