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为一名技术主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俯下身子多学习、多思考、多锻炼,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改善工作环境,请大家给予支持……”
11月25日上午8:00,东滩矿选煤中心压滤系统新上任的技术主管孙屹信心满满的表态,引来会议室一片掌声。
2013年,大学机电专业毕业的孙屹招聘至东滩矿选煤中心,由于工作扎实,29岁的他从毕业实习生走到技术主管岗位,仅仅用了3年时间。
近年来,由于市场受挫、吸引力降低,愿意到煤矿工作的大学生不多,对于处在煤矿地面生产单位的选煤中心来说,工作累、环境差、收入低,有些分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环境和安全压力,选择了调离或辞职。大学生一度成为车间和班组的“宝贝”。
如何让从实习期一路走来的高学历、能吃苦、有干劲的技术苗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成为该选煤中心的工作重心。
推行“一对一”导师带徒制。建立师徒双向考核制度,精选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和“技术大拿”为师傅,要求老师必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言传身教,指导大学生徒弟按章操作,按规程上岗,认真负责、毫无保留地传授徒弟各岗位、各工序的安全上岗知识和各种设备设施、工器具的正确操作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职工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1231”工程。 1”是指大学毕业生下到生产班、电工班、机修班实习一年,了解生产现场;“2”是指大学毕业生要在原煤储装运、洗选生产两个生产系统担任技术员职务各半年,熟悉生产工艺;在生产副主任和机电副主任的岗位上各挂职半年,提高管理水平;“3”是指力争通过3年的培养时间,使大学毕业生具备在工程技术管理岗位任职的能力;“1”是指力求优秀大学毕业生在30岁左右进入各系统领导班子。
建立人才评价识别机制。以德、能、勤、绩为导向,建立集岗位任职资格评价、胜任力评价和绩效考核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引导他们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业绩水平。实行组织推荐与竞聘选材相结合的选人制度,让想干、能干、干好的大学生职工脱颖而出。
近两年来,东滩矿选煤中心有5名和孙屹一样的大学生职工走上工程技术管理岗位。
就大学生职工“高不成,低不就”,又容易“跳槽”的现状,孙屹建议,大学生职工应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拟定一个职业规划,而不应盲目跟风,这样对自身职业发展不利。与此同时,企业也应为大学生职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努力留住各类人才。(王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