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直 云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在《阿Q正传》中将东洋留学回来的钱太爷的儿子称为“假洋鬼子”,深恶痛绝地讽刺其崇洋媚外的做派。近一个世纪过去,这种崇洋之风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有所发展。
有人崇拜洋名。有的外国人为在中国谋生用个中文名,比如叫大山、唐伯虎,挺有趣。有的中国人就在本国谋生,好端端的中文名字不用,偏偏要用个外文名。《南方人物周刊》曾刊一篇题为《午夜嘻哈》的短文,讲的两个歌手都用外文名。
有人崇拜洋货。一些中国人出国旅游,扫货达到疯狂程度。出手阔绰,见货就扫,连马桶盖、电饭锅、电吹风都照扫不误。大包小包,肩扛背驮,回来一看,马桶盖原是中国制造。有些电器的电压不匹配,但远隔重洋,售后服务鞭长莫及。
有人崇拜洋星。随着韩剧的热播,韩国影星成为中国少男少女热捧的偶像不足为奇,奇的是有些电视节目也不能免俗。某电视台春节晚会请来鸟叔,只在台上晃了几晃;某电视台一档科技节目,请来的金秀贤只在台下坐了几小时。
还有人崇拜洋籍。打开电视,常看到一些中国演员名字下特地加上一个后缀 “某某国”。有些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演员,硬是同中国国籍过不去,加入外籍反过来赚中国人的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的利益诉求、文化取向多元化,进而出现一些融合现象实属正常。问题是,有些行为骨子里渗透着俗气,看似崇洋,实则媚俗,就连马桶盖都要跑到国外去买难道还不俗气吗?这种庸俗之风对于保持民族尊严、提高民族凝聚力绝对不是正能量,而是一种强腐蚀剂。
崇洋与媚俗,根子只有一个,都是自身腰杆不硬,缺乏自信心,见了洋玩意儿顶礼膜拜,趋之若鹜;见了俗玩意儿顶礼膜拜,趋之若鹜。
要坚持政治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就要治一治崇洋媚俗之病,彻底抛弃民族自卑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我们自信满满,才会挺起腰杆,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坚决抵制各种崇洋媚俗之风。
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逆势夺冠,举国上下为郎平叫好,这不仅仅是在为女排精神点赞,更是为郎平铁榔头般的骨气点赞。她在美国打拼八年,却始终坚守一条底线:不入美国籍。当然,我们不是偏激到对起个洋名、买点洋货耿耿于怀,只是对崇洋到庸俗地步的现象有所不屑;我们也不是偏激到对捧个洋星、入个洋籍愤愤不平,只是希望中国有更多像郎平那样,在世界竞技场上挺直脊梁的英雄。
一个伟大的民族最终还是要靠这些伟大的脊梁支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