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古人便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国家还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划分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用“法度”即法统、条律来加以贯彻。并对教师的地位、职责、作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对于尊师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对后世的教育制度的发展、沿革、衍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上,尊师重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像张良的“拾履拜师”、杨时的“程门立雪”,皆是千古传颂。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下七十二贤,则无疑是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师生关系。一部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乃至现在、未来,都依然、必然发挥着深远影响的旷世巨著——《论语》,即是在他们师生教学相长中所产生出来的。子贡守孝是孔门中较为有名的典故之一,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其足足守了六年孝。然有孝心的非独子贡一人,其他弟子,亦如给父母守孝一般,皆在孔子坟墓前守孝三年。学生们如此不忘师恩,某种程度上,这既是对孔子及其学识的一种高度认可与敬重,亦是对师道至尊至诚之体现。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几句,让人感叹师生情深之时,更激赏于颜回的那个反问式回答,简直答得动人心魂,这无疑是颜回对老师的出于生命最深层次之认可与执着。后来,颜回英年早逝,老夫子竟连声痛呼“天丧予!天丧予!”足见是何等之悲伤了。
记得明史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坊庶子李希贤,授诸王经训,用笔管击伤王额。太祖大怒。”皇权至高无上的年代里,居然敢将皇子额头打破了,这个老师的胆子不可谓不大,也不得不让人替他捏一把汗。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更何况,皇子他爹朱元璋,其杀人如麻之凶名,更是史上皇帝中不多见的。因此,闯下如此大祸的李希贤,以常理推断,不但他自己性命难保,抄家灭族亦仅在皇帝一念之间了。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他不仅活得好好的,甚至也不曾丢官罢职,究其缘故,概因马皇后认为,既然将孩子托付于老师教导,即使是帝王,亦不宜干涉太多,其原话则为:“譬如使人制锦,只可任他剪裁,不应为子责师。”在这里,马皇后的“裁缝”之喻,与当今的“园丁”之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理,李希贤能够不死,虽出于马皇后之劝谏,然朱元璋若不认可老师教学之独立性、自主性,亦是无济于事的。由此足见,在师道面前,即便是帝王,亦是敬而重之的。“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故无论今时往昔,尊师重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关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的最重要传承。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