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回复: 1

[转贴] 异乡看戏

发表于 2016-12-14 16:51: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余峻才

一家人在广州赴一场潮剧,说实在的,初衷不是出于对传统艺术的欣赏,更多是一种仪式感。让小孩去感受他籍贯的乡音,以戏剧等文化形式增加他对家乡的一份亲近感。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怀旧,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意味。


    去前,并不理会是什么曲目,也不在意戏的好坏,只是一种参与。与一位家乡的朋友说要去看一场潮剧,对方很惊讶,说有什么好看,会很闷和无聊。没想到,到临近演出那一天竟一票难求。有那么多潮汕出门人愿意去体验那份闷和无聊,主要还是乡情的因素。


    家乡是一个很特殊的字眼,在家时不觉得什么,离开时,却又时常关注。当然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去关注它,比如看一场家乡的戏。


    儿时看潮剧并不多,听潮剧倒是家常便饭,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村头巷尾,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常有潮剧播放。《十五贯》《陈三五娘》《薛仁贵回窖》《秦香莲》《杜十娘》《包公锄美》《白蛇传》等曲目反复播放。我们零零散散会听到一些片段,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等思想会通过潮剧潜移默化影响到许多潮汕人。像《包公锄美》就堪称警示教育,《薛仁贵回窖》更是寒门出贵子的励志片。我一直认为,潮汕人崇文重教,跟潮剧的传播不无关系。


    每个人对家乡的记忆都有各自的方式。潮剧对现在的中年潮汕人来说,可谓是共同的记忆,而且记忆惊人一致的,那就是“做戏”有饭吃。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在粮食要靠自给自足的年代,每日三餐基本是很稀的白粥加番薯。除了逢年过节和远方来亲朋,能吃上干饭的,就要算看戏看电影了。特别是潮剧演出,早早就有人搬长凳去戏台下占位。因人多,演戏期间不方便出入,只好吃干饭减少进进出出。


    “做戏”是物质紧缺时期的特殊记忆,在文娱单一的年代,也是老少皆欢的盛事。到广东粤剧院看潮剧演出也是老少都有,看戏的目的不尽相同,像我这样带家人来感受乡土文化的,应该不在少数。


    儿子在广州出生成长,听不懂戏词,他不专注字幕,对大家随剧情变化引发的笑声也是一脸茫然。妻子虽也听不太懂,但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对儿子说,要觉得困可睡一会儿。他说睡觉对演员不尊重,坚持到剧终,着实要为他点个赞。


    《泼水记》《香罗帕》两剧共计两个多小时,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语言诙谐,表演很有喜感,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在发展创新中焕发的新生命力。两剧的精彩程度超出我的想象,虽初衷不为艺术欣赏而来,但剧终却为潮戏艺术所折服。也难怪整个剧场座无虚席,与想象中现在农村看戏的比演戏的还要少的尴尬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潮剧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关于潮剧的起源发展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潮剧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二是说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看戏的人自然不会去理会这些,但对经历过的戏剧变迁还是印象深刻。在我的印象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还有潮剧团,还为潮剧输送不少人才。国明兄在《十五贯》里扮演的娄阿鼠角色深入人心,因个人际遇,虽后来在海边晒盐,没有沿着艺术人生的轨迹继续,但谈起娄阿鼠,大家对他仍是津津乐道。


    人生如戏,台上举手投足都牵动台下的心,戏幕一谢一启之间,又会有多少悲欢?


    看一场戏既与记忆关联,便有种自然的仪式感,会多一份庄重。妻说晚上赶时间,随便吃面下点青菜。我说不行,今晚要吃饭吃肉。我们特意到小区门口吃潮州卤肉饭。


    “做戏”是有饭吃的,身处异乡也不例外。一场戏,一顿饭,这种关联现在想想有点诙谐,却足以勾起对一个年代,乃至一生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14:29 | 查看全部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